第144章 常风中举(五千字章)

    第144章 常风中举(五千字章) (第2/3页)

    但仗要看谁打,兵要看谁统领。

    土木堡时,统帅是「大明战神」堡宗和王振。

    这一回统帅却是马文升和王越——两个在成化朝出了名能打仗的文官。

    他们指挥十三万明军,将大同守卫得如铁桶一般。

    其实,弘治帝登基两年多,国势刚有蒸蒸日上的苗头。弘治帝并不希望边关发生对耗国力的大战。

    马文升临走前,弘治帝给他交了底:「尽量御敌于国门之外,避免主力决战。若小王子得寸进尺,那我军就不必退让,定要打出军威、国威!」

    故而,马文升拟定的策略偏重防御。并没有主动出击的设想。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情势瞬息万变。

    常风在源升茶馆内找到的暗桩名册派上了大用场。

    孙龟寿到大同后,派遣精干手下,冒充蒙人混入了鞑军军营,联络上了隐藏在鞑军中的暗桩。

    暗桩传递出了两条重要情报。

    第一条情报:其实鞑靼后方存有隐患。瓦剌部死灰复燃,对鞑靼的腹地构成威胁。小王子此番南下入寇,并未下定决战的决心,以试探为主。

    第二条情报:鞑军粮草辎重,囤于大同以北一百五十里的平阳川。

    马文升当机立断,亲自挑选三千骑兵,以叶广为主将,奇袭平阳川。将鞑军粮草辎重一举捣毁。

    没了粮草辎重,这仗还打个屁?

    之前秃鹰会派人联络小王子。说什么会炸死大明皇帝和一堆武将。

    可现在小王子根本没收到秃鹰会阴谋得逞的消息。

    小王子萌生退却之意。

    马文升审时度势,给了小王子一个台阶下。

    想入贡?可以!使者总人数最多五百人,不得携带任何兵器。我大明欢迎你们前往京城朝贡。明军还会派兵护送。

    小王子面对大同固若金汤的城防,打又不是。不打吧,在此停留太久又怕后院失火。

    无奈之下只得就坡下驴。派遣手下的知院桶哈,率五百人赴京入贡。

    弘治朝初期的小王子入贡事件,就此尘埃落定。小王子的入寇意图没有得逞,大军返回草原。鞑靼知院桶哈率五百人,在明军的严密「护送」下赴京。

    在平息小王子入贡事件中,常风也出了一份力。

    当然,主要还是靠马文升等名臣悍将运筹帷幄,明军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效命。

    春去,夏来。夏去,秋来。

    转眼到了弘治二年的八月末。

    北直隶贡院。

    院兵敲了试毕锣,贡院的大门打开。无数参加秋闱乡试的学子鱼贯走出了贡院。

    其中也包括常风。

    今年二月大经筵时,常风的一番宏论颇得弘治帝赏识。弘治帝一高兴,赏常风破格参加北直隶乡试。

    常风这是奉旨赶考。

    锦衣卫中的皇帝心腹破格参加科举,常风是第一人。但不是最后一人。

    数十年后,常风手下一个叫陆炳的年轻人也参加了科举。但参加的不是文乡试,而是武会试和武殿试,高中进士......

    自然,这些是后话。

    常风伸了下懒腰。乡试考了三场,每场三日。他已经在贡院里待了整整九天了。

    他的属下钱宁、石文义身穿飞鱼服,领着十几名力士快步走向了常风。

    一众学子看到这一幕,纷纷惊愕:这位仁兄怎么刚考完就招惹上了锦衣卫?别是考试作弊了吧?他算完了,进了锦衣卫,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是,他们没有看到锦衣卫给常风拴上铁链,带上大枷。

    那群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竟给他跪下磕头。

    这让学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钱宁跪地磕了个头,笑道:「恭贺常爷乡试高中!」

    常风笑道:「都起来吧。别胡说八道的。还没放榜呢。让其他学子们听了去,还以为乡试有猫腻呢!」

    石文义道:「以咱们常爷的才学,高中举人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儿?说不准能中个解元!」

    「明年会试、殿试,常爷再一路考下来,金榜题名,当个状元!嘿,那就给咱们锦衣卫长了大脸了!」

    钱宁附和:「就是就是。也让那些文官看看,锦衣卫里不光有杀人如麻的莽夫,还有学富五车的状元郎呢!」

    常风哭笑不得:「你们俩别替我吹了!让旁人听了笑话。你们以为乡试是那么好考的?会试、殿试是那么好考的?」

    「行了,少放罗圈屁。我不在这九日,卫里还太平?咱们千户所的各项差事办的如何?」

    钱宁道:「常爷,去抄两淮巡盐御史的弟兄们已经回来了。抄出财物总计折色四万多两!」

    「怪不得都说,巡盐御史是朝廷八大肥缺之一呢!一个正七品小官,一任三年能捞四万多银子!」

    巡盐御史是监察御史之一,职位只有正七品。但实际地位、职权要高于从三品的都转盐运使。

    常风道:「这应该是今年的贪贿第一大案了。姓徐的这厮,贪的银子比成化末年的户部侍郎蔡忠都多。」

    钱宁道:「不过很奇怪。皇上只让三法司判了姓徐的流放,并未处斩。」

    常风感叹:「皇

    上宽仁啊!」

    弘治帝是个「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好皇帝。对于获罪官员,能不杀则不杀。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位徐御史的贪贿劣行,锦衣卫这边早在成化二十三年就上禀弘治帝了。

    弘治帝却一直隐而不发。直到弘治二年的六月才派人彻查。

    天知道弘治帝是不是把徐御史当成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