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羯匈火拼

    第三章 羯匈火拼 (第2/3页)

平之战为例。秦最终俘虏赵国的士兵有多少?足足40万!而这群庞大但失去战斗意志力的士兵被全部坑杀,后人时常盘算:这40万赵国的士兵如血拼到最后一个人,会杀掉多少秦军?若如此,秦军还会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回过头来再看石虎、刘岳的石梁镇之战。刘岳虽然被围,可也有一万余名士兵,围困他的石虎也不过4万余士兵,如果组织得当,充分利用防御工事,硬拼到底,石虎也不过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绝不会胜的如此轻松。然而,结局却是,刘岳的1万余名士兵全部缴械投降,而被活埋。

    另找个近代的战例,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1947 年2月20日开始,至23日结束,解放军仅用3天时间,就把莱芜5万多国民党守军干干净净的尽数歼灭。守军绝大部分是被俘虏的,包括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省椅子ma

    兼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的王耀武闻讯后,七窍生烟,桌子拍的山响:5万多人,3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老王的意思是,5万多人血拼到最后一个人,那是怎样强大的一股力量,怎么跟没点卤水的豆腐一样一戳就散呢?

    当下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虽说是现代科技战争,可最终决定胜败的,还是士兵的战斗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既靠师出有名还是无名,也靠军事指挥员的战术布置是否得当,不信?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充分说明,战争成败的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而最大限度发挥士兵战斗力的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力。战斗意志力一旦崩溃,败局必定,即使再多的兵将都没用,这就是俗话说的“兵败如山倒”。

    而如何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力?

    一是要有铁的纪律。

    如,多次以少胜多的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再多的敌军杀至阵前,兵将不慌乱、阵型不松散,各级军官和士兵均能站得住位置,且能血拼到底。

    郾城之战时,岳家“背嵬军”先以步兵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骑兵砍杀敌军,大败兀术精骑一万五千人。颖昌之战,岳飞部将杨再兴,在率300骑兵巡逻碰到金兵大队人马时,居然敢以这仅仅的300骑兵主动攻击,虽然最终全部战死,但也杀掉金军2000余人。同样是在郾城之战中,岳飞之子,在军中有“赢官人”之称的岳云,也敢率800“背嵬军”骑兵,主动攻击有3万之众的金军大队。岳云战至“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最终血拼到宋军大部队赶到,金军的战斗意志力被完全打崩溃,宋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可见,铁的纪律,是激发士兵战斗意志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二是军事长官良好的战术布置能力。

    战术布置不得当,兵再多,战斗意志力也会崩溃。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为例。

    在襄江边,岳飞以万余众对伪齐政权第一猛将李成率领的十万金齐联军。双方一列阵,一代战神心里就有了底:步兵利险阻,骑兵利旷野。李成把骑兵摆在左面江岸边,而把步兵列在平地上,有10万人又有何用(虽众十万何能为)?

    岳飞遂令部将王贵率长枪步卒击李成骑兵,而令另一部将牛皋率骑兵击李成步卒。

    双方一交战,岳家军的步兵长枪阵把李成军前排骑兵成片戳倒,后排的骑兵施展不开,均被如林的长枪阵冲到江水里。而在旷野平地上,李成的步兵们则被岳家军的骑兵冲乱,挡挡不住,跑跑不掉,10万之众战斗意志瞬间瓦解。李成溃逃,襄阳顺利光复。

    欧洲战神拿破仑也惯用将对方兵阵拦腰截断的战术,这样使对方首尾不能相顾,战斗意志力也容易崩溃,在这点上,普鲁士的军队就吃了不少亏。

    这些战例离我们太久远,有夸大成分?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世界第一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力爆棚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良好的战术布置+爆棚的战斗意志,二者相辅相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前线作战,因缺乏重型武器,八路军在进攻时往往采用密集阵型以增加攻击力。可是,日军凶猛的活力常常给密集冲锋的我军造成重大伤亡。鲜血带来的教训,痛定思痛,林彪等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们,创造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天才战术设计。

    “三三制”战术。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将一个班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个人。3人战斗小组呈现三角进攻队形,前面1人主攻,身后2人负责掩护和支援。3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3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一个排),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班展开时根据班长或组长的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指令的手段有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等。

    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无数个3人战斗小组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威力该有多大?给指战员造成的自信心会有多强?

    同时,3人战斗小组中的组长,由班长、副班长或资深优秀老兵组成,这些人源源不断的为部队提供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选拔人选。新兵成为老兵后,又可成为新的战斗小组组长,继续以老带新,即使新兵不断加入,也能保证战斗力,促进了基层战斗单位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不像现在俄罗斯的征兵,一个动员令下来,很多新兵蛋子刚学会打手枪,就被一股脑的摆上了前线......

    “三三制”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三三制”战术又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到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又将“三三制”战术运用的驾轻就熟。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第9兵团10万人马对阵8万联合国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按照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计算,这10万人马按照“三三制”战术展开,将会覆盖多么恐怖的一片区域?难怪会给联合国军造成志愿军在打人海战术的错觉。

    1951年的雪马里围歼战,以刘光子为组长的3人战斗小组,巧妙配合,一举俘获了63名英军。同样是3人战斗小组,上甘岭战役中,12军31师91团5连得班长李峰,带领胡修道、滕士生2名新兵组成3人战斗小组,击退了美韩联军41次进攻。

    “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直到对印自卫反击战,这个法宝仍没有丢,并创造出堪称巅峰之战的佳绩。

    1962年11月18日凌晨,55师63团3营9连士兵庞兴国,在激烈的追歼战中,发现一股印军逃窜,径直追了上去。由于追的太猛,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摸索前行中,庞兴国又遇到同样与部队失散的6班战士冉福林、王世军、8班副班长周文轩,4人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战斗小组,庞兴国被选为小组长。战斗中周文轩走丢,这个战斗小组成了真正的3人组,战绩?

    击毙印军7人。击毙人不多?他们深入印军纵深达8公里之远,与多达200余人的印军作战5次,摧毁敌军炮兵阵地2个,缴获火炮7门、汽车2辆、推土机2台、电台4部,占领制高点上的榴弹炮阵地一个,为我军后续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另外,这个战斗小组还留下了至今流传在网络上的那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豪情万丈、战意爆棚,与“虽远必诛”一样振聋发聩!

    三角是最稳固的,也是最灵活的。“三三制”战术,如今已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常见步兵班组突击训练科目,其意义如果仅仅是从战术安排角度看,古今与其齐名的战术并不少见,譬如戚继光戚家军的“鸳鸯阵”。其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它是毛爷爷军事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存在能最大程度的武装我军指战员的头脑,保证高昂的战斗意志力,从而铸造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

    而毛爷爷军事思想中,也有四处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大规模的群殴,最怕的就是腹背受敌。

    回过头来再看石虎,他自己却选择了背腹受敌的打法。士兵们前面正与对方面对面打的难分难解,后面突然一阵尘土飞扬、箭如飞蝗,一时不知道杀过来多少人,战斗意志能不崩溃?

    刘曜一战把二杆子石虎打跑,重拾信心,加上对上次洛阳之行懊悔不已,随即乘胜率兵南下,二次杀向洛阳。

    后赵洛阳守将石生,一边率军死守,一边向石勒报警。石勒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是否亲自驰援洛阳。

    各大臣意见不一。

    铁哥们程遐的意见是,“不可亲动,动无万全”。

    另一铁杆徐光,则力主石勒亲自率军出击(定天下之计,在今一举)。

    石勒有些犹豫,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人,决定听听他的意见。

    此人,不是他的第一谋士张宾,而是个和尚。

    佛图澄。佛图澄,西域龟兹人,晋怀帝永嘉4年(310年)来到洛阳弘法,时年已79岁。石勒与其相识后,对其非常敬重。

    此僧人有两个绝招:一是用麻油掺合胭脂,涂在手掌中,千里之外的事物,他能从手掌之中看到。

    另一绝招,是能通过佛塔上的铃音来断定事情的凶吉,灵验率极高。

    见到佛图澄,石勒说明来意。老僧双目紧闭,沟壑纵横、山核桃一样的面部皱纹微微颤动,细聆佛塔相轮上的铃声片刻,突然瞠目:铃声告知--“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

    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大军若出,必擒刘曜。

    灵验不灵验?不看广告看疗效。

    佛图澄为石勒精神上打了一剂多巴胺、内啡肽,石勒立即亲自率4万人马,进援洛阳。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变得淡定而理性,路上,石勒为部下分析了一下当下形势,对刘曜而言:

    上策:陈重兵于成皋关。因为,成皋关有险可据;

    中策:阻洛水为阵,因为,洛水也可称险;

    下策:坐守洛阳,道理很简单,洛阳城还没攻下,刘曜还在城外,属背腹受敌。

    成皋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的汜水镇境内,又称虎牢关,因西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得名。可到唐朝时,“虎牢关”这个名字,却不让用了。

    为何?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得避讳。“虎”牢关就此改称武牢关,也称汜水关。当了皇帝,八辈祖宗的名字都是驰名商标,受到特殊保护。

    成皋关在洛阳以东,是洛阳的东门户,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曾在虎牢关驻兵共抗秦国,三国时传说的三英战吕布、隋末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南宋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也均发生于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邦计赚虎牢关,被很多历史学家看作是楚汉争雄战争的转折点。

    综上,虎牢关,中国著名的战略CBD之一,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似乎是常识。然而,刘曜对此可能有不同的意见。

    石勒率军到达虎牢关,喝令做好破关准备。羯族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精神紧张,准备迎接一场激烈的夺关大战,个别人甚至连遗嘱的腹稿都打好了。

    然而,此关,此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