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终归被统

    第四章 终归被统 (第2/3页)

长的,引起失火的人,感念邓之恩德,惴惴不安。胡人也没什么礼好送,就派人送给邓攸一匹马一头驴,然后自己把自己绑了,去见石勒,为邓攸辩白。此事在石勒军营传开,无论汉人还是胡人,均对邓攸敬服不已。

    高尚的品德,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邓攸,毕竟是个饱读诗书的汉人,而且出自士族,虽身在胡营,却无时无刻不想逃归晋廷。石勒兵渡泗水时,他趁乱砍断车与牛马的连绊,用牛马驮着老婆、儿子、侄子逃走。途中牛马被强盗掠走,只得步行。

    邓攸7岁丧父,即与弟弟相依为命,后来弟弟留下个儿子邓绥也去世了。邓攸将侄子视为己出,极其疼爱,这次出逃,侄子也在身边。胡人追兵渐近,为逃的快点,两个孩子只能带一个,带哪个?丢哪个?

    邓攸迅速作出了选择,与妻子商量:我们带两个小孩逃命,一定会被追兵追上,弟弟死的早,只留下这点血脉,不如我们丢下我们的儿子,带着侄子跑吧。

    妻子贾氏心如刀绞、泪如雨下,邓攸面色蜡黄:我们还年轻,还会再有孩子的。

    二人丢下儿子带着侄子上路,小家伙不舍父母,一路哭喊追赶。夫妻二人无奈,回身把孩子绑在一棵桑树上,草草留下血书一封,带着侄子邓绥逃到了南方。

    这个可怜的孩子的下场?史籍不可考,估计是凶多吉少。

    邓攸逃归东晋朝廷,宦海虽时有沉浮,但仕途总算坦荡,做过吴郡太守、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会稽太守、尚书左仆射,官至副国级。

    然而,亲生儿子一路哭喊追赶的景象,一直像根刺一样扎在邓攸的心头。夫妻二人虽尚年轻,贾氏却一直未能再怀孕,邓攸无奈娶一小妾,准备为邓家留个后。

    然而,一查此小妾的身份,居然是自己的外甥女。乱世之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邓攸哭笑不得,从此再未纳妾,至死也未能再生子。

    时人皆叹:天道无知,竟使邓伯道无儿。中国是个善于制造典故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更是典故诞生的高峰时期,于是“伯道无儿”、“邓攸无子”、“邓家无子”、“伯道之忧”、“邓攸弃儿保侄”等典故应运而生,表示对他人无子的感叹。

    唐朝著名情种诗人元稹也在诗中感叹“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遣悲怀三首》)。

    世间万物都是守恒的,包括人的运气。邓攸早年接连丧父、丧母、丧祖母,却因守丧的孝道而进入官场;被俘后深陷敌营,却因一个旧相识保得性命;逃亡路上丢了儿子,却一路官运亨通;娶得如花小妾情路开挂,却阴差阳错没有留下半点血脉。

    邓攸弃儿保侄的行为,也引起后世争议无数,有人赞叹其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有人斥其实属沽名钓誉,还有人上升到批判中国文化的角度,认为让名人没有人性以彰显伟大,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暂且放开对邓攸行为的评价,通过邓攸出逃事件,来窥探石勒帐下众汉臣的心态,那就是:

    士族出身的汉臣,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晋朝,心心念念的继续经营士族高门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王道乐土。

    而庶族出身的汉臣,心里非常清楚,在那片所谓的王道乐土,无他们的半点立锥之地,还不如跟着胡酋好好干,突破上升的天花板,取得荣华富贵。

    同为汉人,邓攸是前者,张宾是后者。邓攸跑了,而张宾死心塌地跟着石勒干,他协助石勒,对后赵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

    一、经济上,派使者巡行州郡,劝课农桑。

    二、政治上,虽然还是胡汉管理双轨制,仍然设置大单于及属下一系列政府机构,但已明显汉化。

    汉人张宾为后赵的大执法,专总朝政,为众官员之首,并负责选拔官员,吸收汉族地主阶级分子参与政权建设。

    石虎为太尉(枪杆子还是抓在本家人手里)、尚书令(总理)。左长史郭敖为尚书左仆射(副总理)。右长史程遐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尚书(副总理兼组织部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