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桓温(一)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章 南桓温(一) (第1/3页)

    第二章 南桓温

    慕容恪执政前燕期间,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政权有数个,实力最强大的却只有三个,分别是:慕容鲜卑的前燕、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南方汉族人统治的东晋。三国鼎立且互相攻伐,剧情可写一部后三国演义。

    时势造英雄,三国中,均各有两个擎天柱似的人物支撑着帝国的大厦。前燕是慕容恪、慕容垂,前秦是氐族人苻坚、汉人王猛,东晋则是一代枭雄桓温和谢安。

    桓温,籍贯东晋谯国龙亢,即当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东晋历史上的北伐狂人,超级战将。

    史载桓温长的比较有个性:奇骨,碧眼,猬须,面有七星。这种长相,我们先根据中华传统面相学理论为其相个面,再对照其一生际遇,看看是否相符。

    1.奇骨。关于桓温奇骨的记载,来源于《晋书.桓温传》:“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温峤,出身太原温氏。太原温氏可能不如太原王氏那么出名,但也是士族,政界大佬频出。温峤的叔叔温羡曾任司徒,位列三公。温峤本人的一生就颇具传奇,搭档过刘琨,平定过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始安郡公、开府仪同三司,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却在41岁正值盛年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死了。怎么死的呢?据说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

    说是温峤返回武昌,途经一处水滩,叫牛渚矶,当地传说水中有水怪。温峤见水汪汪的一片幽蓝,知道深不可测。人在仕途得意时格外热爱生活,猎奇心理也格外强,温峤就想走进科学,察看一番。水幽蓝至深,黑漆漆的,凑近了点火照明往里瞅可能能看清楚些,可荒郊野外的哪里去找火把?温峤一想,返程时朋友送了几只犀牛角,可以引燃(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当他拿着点燃的犀牛角凑近往水里瞅时,顿时大惊失色,扔了昂贵的火把,连滚带爬的让随从赶紧扶他上马开路。当夜,温峤高烧不止,第二天醒来跟家人说:昨晚梦到一个怪物愤怒的跟我说,我和你幽明有别,各不相扰,你乱照什么照?!

    不久,温峤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这,就是犀照牛渚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没事别瞎照,古有温峤,今有冠希,都是例子。

    温峤乱照相,把自己照到幽冥界去了,也给自身抹上了一层玄幻奇妙神秘的色彩。他从桓温的奇骨上就判断出桓温此人绝非凡人,那他一定看过一本书。

    “以相奇言之,圣人有奇骨体,贤者亦有奇骨”。---《论衡》,汉,王充。

    自此之后,奇骨,就成为面相学中判断一个人是凡人还是神人的标准,“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唐,张谓。

    2. 碧眼,浅蓝色或浅绿色的眼睛。白种人中常见,而长在黄种人脸上,就极为罕见了。传说修道有成的人,嗔心尽去时,眼睛才能成为浅蓝色。碧眼方瞳,中脉已通,传说中神仙都是这眼色。方瞳,意指眼珠不动,妄念不起,远离癫梦。桓温碧眼归碧眼,但一定不是方瞳,原因?看后文,他是个老色狼。我们先来看他的其他面相。

    3.猬须。胡须也能反应一个男人的性格和运势。譬如,有着清疏柔软胡须的人,往往个性善良,性情温和,善于动脑,多具有创作文采,文艺青年较多。而有着粗硬胡须的人,则往往性格刚烈,这样的胡须往往又分为两种:一是有着蓬乱浓密络腮胡的人,性格粗犷,为人单纯刚直,讲义气,因此容易受人利用,当打手的较多;另一种即是所谓的猬须,即口唇上下有着像刺猬一样浓密纯黑胡须的人,往往精神气血旺盛,做事干练,且多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年轻时挫折较多,行至中年,运势强盛而多作为。

    4. 面有七星。根据面相学,面带七星痣的人特点:一是做事相对急躁马虎,总是在不由自主的赶时间,事情很快能完成,但质量难以保证,为此会错过一些晋升的机会,因为不被上级所信任。二是生性仗义善良,身边的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忙解决,因此又深受身边人喜欢和拥护。事业总体相对旺盛顺利,但应提防小人。

    奇骨,碧眼,猬须,面有七星的桓温,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风格最特异的人。同时,他也是遭受近代软骨病史学家非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

    桓温,生于士族横行的年代,也是个官二代,其先祖是曹魏政权的大臣桓范。父亲桓彝,也为重臣,晋元帝“百六掾”之一,苏峻之乱时,由于江播的出卖,而死于苏峻部将韩晃之手。

    苏峻之乱是怎么回事?这得先从东晋皇室与世家大族和地方军阀的微妙关系说起。

    第一节 王与马,共天下

    前文已有叙,东晋前期,有拥立之功的琅琊王氏家族,成为南方士族的NO1,控制东晋的朝政。

    史称的“王与马共天下”,一般人认为,是指东晋的司马睿与王导、王敦兄弟。其实,这个格局,早在西晋末年即已奠定。

    第一组“王与马共天下”,是指洛阳的司马越与宰辅王衍。

    自西晋太保王祥以来,琅琊王氏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西晋后期的首席宰辅大臣。在王衍的布局下,其身在首都,王敦在青州,王澄在荆州,王导与司马睿在江东,兄弟四个可谓在东西南北中,控制西晋的党政军民学。在王衍最初的布局中,青州和荆州才是重点,而江南的晋室中兴,则是在意料之外。

    第二组“王与马共天下”,才是指建邺(南京)的司马睿与王导。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第一组“王与马共天下”组合司马越、王衍国破身死后,晋室南渡,偏安江左。一起来江南的宗室,可不仅是司马睿一家,而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顿王、西阳王一起来的,号称“五马渡江”。

    五大宗室来江南,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一打听原来是皇家公干的,地方实力派、南方的士族大家面对这样一群人,可不是都买账。

    这时候,王家兄弟的作用就突出出来了。

    琅玡王氏,琅玡王司马睿,二者自祖父那一代起即是世交,王氏兄弟自然鼎力支持司马睿。于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顿王、西阳王其他四个司马氏王爷,因不容于南方地方实力派而相继败亡,唯独司马睿,在王氏兄弟的支持下,成功成了江南之主。所以,民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之说。

    特别是王导,到江南后,堪称这个流亡政权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主动出谋划策,胡萝卜与大棒并行,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登基那天,甚至激动的拉着王导的手,拍拍龙椅:“老王啊,来来来,咱俩一起坐。”以不怕王导成为隔壁老王的气度,对其丰功伟业表示赞赏和感激。

    王导当然没坐龙椅,不过他自然官居宰辅,后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司马睿对王导,不敢以普通臣僚视之,称之为“仲父”。后来的晋成帝给王导下诏,居然带有“惶恐言”、“顿首”等词,历史众权臣中因业绩威望而不是武力使皇帝如此谦恭的,独此一家,再无分店,连诸葛孔明都做不到。

    王导坐镇中央,王导的从兄王敦,则在外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掌控东晋长江中上游的全部军队,是东晋的第一实力派大军阀。

    世家强大,皇族也不得不与之联姻。王敦本人就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世说新语》中的舞阳公主),另外,其他琅琊王氏子弟也均身居东晋要职。直到后来,庾氏家族兴起,才抑制王氏并凌驾于其之上。

    权臣势力越来越盛,自认为应该宇宙第一的皇帝自然有点不得劲儿。而王导、王敦兄弟,也逐渐感受到了皇帝的这股不得劲儿。

    先是朝中的王导,虽然官越封越大,什么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中书监,可骠骑将军的职位被拿掉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军权。另外,王导慢慢感觉到司马睿对其的疏远,重大决策,不再逢事便征求他的意见。王导聪慧无比,然为人敦厚正直,他明白皇帝的小心思,仍以大局为重,工作中保持常态,不作计较。

    接着,东晋中央下了两道命令:一是, 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驻军合肥;二是,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驻军淮阴。中央称,这是为了对付北方的石勒。

    这两道命令颇耐人寻味。戴渊,喜欢书法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名字,他字若思,书法界习惯称之为戴若思,张怀瓘《书估》将其书法列入第四等。戴渊祖籍广陵郡,即现在的江苏扬州,属于南方当地的士族。前文写过,司马睿对戴渊的这次任命,还有掌控祖逖北伐军的意图,这次任命,也直接气死了这位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北伐名将。

    刘隗,字大连,徐州彭城人,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也算是南方当地的士族。

    弄两个坐地户,一个驻合肥、一个驻淮阴,这哪是打石勒?这不是明摆着监视驻守武昌的我王敦吗?戴渊寸功未立就能节制祖逖的北伐军,东晋帝国三大军事集团,刘琨败亡,就剩我和祖逖,你让戴渊掌控另一军事集团,目的何在?

    想当年你司马睿,丧家之犬一样来到南方,坐地户江州刺史华轶不听你号令,不是我王敦帮你剿灭叛乱?312年,巴蜀流民杜弢叛乱,不是我王敦和陶侃帮你剿平?怎么,我当这个荆州刺史不够格吗?

    王敦愤愤不平。对人事调整,下属有所意见,实属正常,大部分下属忍忍就过去了。然而,所有的隐忍,都是因为实力不允许,实力允许,谁还能忍?要不就炒了上司另谋高就,要不就另起炉灶自己干,要不就直接取而代之。司马睿低估了王敦的实力,也高估了王敦的忍耐度。

    王敦与王导不同,按现代心理学气质类型分类,王导属于粘液质(林冲)或多血质(燕青、吴用)人格,而王敦的人格?胆汁质(秦明、李逵)。

    1.仗义正直。

    西晋元康九年,即299年,丑女皇后贾南风废太子司马遹,迁往许昌,并下令不许任何太子 宫的官属送行。可偏偏有几个仗义的硬骨头,冒着杀头的危险也去送,这几个硬骨头就是:

    太子舍人王敦、太子冼马江统(前面讲过的《徙戎论》的作者)、太子冼马潘滔、太子舍人杜蕤(字也是子美,与杜甫的一样,都称杜子美)等。

    同样是干办公室的,面对领导的失势,一个在民主生活会上大骂提拔自己的领导,另一个冒着被处分的危险陪着领导出席最后的接见,前者最后到了总GH,后者最后官至尚书令、行政CEO。

    有时,好的品格会赢得所有人的欣赏,包括你的对手。因为,对美好的东西的欣赏和向往,也是人的本性之一。

    2.自大自负。

    王敦的形象可借由《世说新语》丰满于大众的眼中。《世说新语》,魏晋的故事会,第九门《品藻》共记载了88则故事,对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外貌、风度、气质等进行了对比性的品味。对王敦,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晋四大门阀之颍川庾氏的庾亮(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曾问王敦,他的四位好友分别是谁。

    王敦,一一列举后,不忘带一句“其中王澄最差。”王澄,比王敦小3岁,王敦的族弟,后来也死于王敦之手。

    庾亮接着话头问:那谁最优秀?

    王敦回答:自有人。

    庾亮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到底是谁啊?

    王敦有些不耐烦:自有公论!

    庾亮要是再问,估计王敦会喷出一句“你他妈智障啊,就是老子我啊”。

    3.不拘小节。

    王敦刚当上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的时候,第一次在襄城公主府中如厕,见厕所门口放了个箱子,里面盛满枣干,心想:公主就是公主,连厕所里伙食都这么哇塞。随手拿起几枚放嘴里嚼着,蹲坑释放完了夜来香。实际上,这些枣干,是用来在如厕时堵住鼻子防臭气的。

    这还不算完。如厕结束后,婢女端上一盘清水和一碗澡豆。澡豆,古代民间洗涤用的粉剂,以豆粉添加药品制成。用以洗手洗脸,能使皮肤滑嫩润光。王敦见了澡豆,以为是如厕后的小点心,直接把澡豆倒在水里,拌了拌,端起盘子连水带豆一饮而尽。

    婢女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澡豆为饭”,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过世面的窘态,早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典故一千多年。

    这种事前不考虑、事后不介意的豪爽直率,神似后世枭雄张宗昌。

    4.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如果一个人一味的鲁莽任性,在儒家文化为基的国度,基本会早早领盒饭,或不用再打卡就下班了,不可能成为一代枭雄。

    王敦身强体壮,荷尔蒙分泌比较旺盛,曾耽于女色。好色也就罢了,老王好的有些过,蓄美妾数十人于家中,整天滚床单,直滚的双眼无神、面色青黑。有家臣劝诫:大帅别看您现在身宽体胖跟丁海峰似的,再这样下去就要变成马三立了,最差也得变成巩汉林。

    房事被人干扰,普通人都会烦,更不用说帝王将相们。若是有人拿这些大佬们的房事说事,轻则大嘴巴子伺候,重则杖责直至丢命。王敦?立马醒悟: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到,不过,这事儿最好办。

    言毕,召集美女们开会,然后打开后门,当场遣走美婢数十人。史书上也没说发没发盘缠,以王敦的豪爽,应该是发了,而且还不少。

    对于正常的壮年男人来说,美色是最致命的诱惑,没有之一,而王敦一经提点,就能立刻改正,这才是一个枭雄应有的风姿。

    5.心硬冷血。

    关于王敦与王导去石崇家喝酒,席间石崇不断杀劝酒女以强迫哥俩喝酒,王氏兄弟对此表现迥然不同的故事,在第一部中已述,不再赘述。

    如此刚烈勇猛又自恃放旷的王敦,怎能受得了司马睿的负恩轻慢?

    我们王家是东晋开国第一功勋家族,居然得到如此对待!司马睿的态度,令王敦很受伤,但其也没立即造反,而是采取了稳步试探反击的政策。

    老王先是给刘隗写了封信,想与之相交,继而拉拢。刘隗刚升了官,正对司马睿感激涕零,哪能鸟王敦?一口回绝。

    老王再给司马睿上了封书,对王导被撤去骠骑将军的事儿表示不解,希望司马睿不要听取小人之言。司马睿接到信,假装看不懂,没回。

    三是,当时湘州刺史有空缺,王敦推荐亲信陈颁担任。以往言听计从的司马睿,这次,没准。

    奥,我明白了。三次试探后,王敦知道,如果任由司马睿如此发展下去,老王家非完犊子不可。不能再等了,得进京找司马睿这小子说道说道去。

    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儿子刁逵是刘裕的死对头,被刘裕灭族,后叙),清君侧为借口,自武昌起兵。荆州兵,向来是东晋的悍旅,一路顺利攻入建康。戴渊、刁协、周顗等重臣被杀,镇北将军刘隗逃奔后赵石勒,后死于石虎征讨石生的潼关之战。这次动乱,史称“王敦之乱”。

    有晋一代,典故太多,写着写着就不忍舍弃,在这里插播一下广告,介绍一个著名的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死于“王敦之乱”的这个周顗,字伯仁,河南汝南县人。周顗和兄弟周嵩、周谟,是在西晋动乱时期,最先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的一批人,堪称东晋的开国元勋。

    周顗,活宝一个,当荆州刺史时,带兵打仗老输、老挨揍;当吏部尚书时,经常喝醉酒耽误工作,被西晋监察委查处免官,后因履历丰、资格老,又复出任礼部尚书。

    从工作能力来看,此人实在稀松,可司马睿却为什么一直重用他?

    因为,他敢进忠言,且天性宽厚、仁爱。中国古代,官员任命,对道德素质的要求,超过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而周顗敢进忠言,敢到了不要命的程度,符合这种要求。

    某日,晋元帝司马睿大宴群臣,喝的高兴时,司马睿有些忘乎所以的问群臣:“今日名臣共聚一堂,就是尧舜时代也不过如此吧?”。饱读诗书的大臣们,无论是鸳鸯蝴蝶派的,还是新月派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此时都变成了彩虹马屁派,纷纷献上各种各样文采斐然的彩虹屁。

    忽然,从角落里幽幽的飘来一句话:“哪能,差远了。”

    热闹的现场,犹如烧红的火炭被突然泼了一瓢冷水,熄火冒烟。发出这不和谐之声的,正是周顗。司马睿的脸顿时成了个圆嘟嘟紫咔咔的东北大茄子,立即下诏将周顗打入死牢。

    过了几天,司马睿火消了,把周顗放了出来。朋友们纷纷去为周顗庆贺,庆幸他捡了一条命。周顗却不在乎:有啥可庆幸的,本来就没犯死罪。

    周顗性格又有些癖异,属于美特斯邦威一类的,思维、行动不走寻常路。他弟弟周嵩,有一次醉酒,抄起一根点着了的蜡烛朝他扔过去:你才气不如我,为何声望这么高?

    目无尊长,这在封建帝国是极其严重的伦理事件,周顗却冲弟弟嬉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