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功盖诸葛第一人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章 功盖诸葛第一人 (第1/3页)

    第三章 功盖诸葛第一人

    第一节 神秘相面人

    348年,一个挑着两箩筐簸箕、衣衫褴褛的小贩,出现在后赵国都邺城的街头。此人二十出头,却蓬头垢面、面如菜色,浑身发出一股股腌制过度的咸鸭蛋般的怪味儿,那酸爽劲儿……逛街的达官贵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当这个青年走到市中心街道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头戴平巾帻、着右衽袍的官员模样的中年男子。二人即将擦肩而过时,中年男子侧目看了小贩一眼,连忙一把拉住。

    中年男子:公从哪里来?

    青年:公?你称我公?我就是个卖簸箕的。

    中年男子摇摇头:公目前虽一副落魄相,但铁面剑眉、目若朗星。且上等的看相不是看五官而是看神韵,公风姿绝代,绝非池中之物。走,跟我回府,做我的助理(功曹)吧。

    青年:敢问您是?

    中年男子:我是当朝侍中徐统。

    青年闻言连忙放下担子,由于放的太急,箩筐中的一摞簸箕被颠了出来,露出了几本经史子集……

    青年向徐统拱拱手:承蒙您的抬举,看装束您应该是个汉人,我可以大胆的说。当今朝堂上坐着那位(石虎),实在不是圣明之主。告辞。

    徐统望着远去的青年的背影,不断摇头:可惜,可惜……

    次年,徐统又游历在长安的街头,迎面走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徐统仔细端详一番,立即满眼放光。

    徐统走上去拉住小男孩,半蹲下身子问:此处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秘密监察官(司隶校尉)把你们抓起来吗?

    小男孩双眉一挑:司隶校尉只抓有罪的人,捆玩耍的小孩干嘛。

    徐统不禁叹道:你,骨相不恒,后当大贵,有帝王之相。

    小男孩则如成年人般一本正经的回答:若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忘你的恩德。

    这是徐统一年内给人相的第二次面。徐统回到后赵后,当年又给人相了一次面,这次,把自己的命交还给了老天。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的刘皇后假传诏令,任命张豺为辅政大臣。徐统相过张豺的面相,叹道:祸乱将至,我不必参与。随即服毒自杀。张豺后来也果然死于石家的内乱,并被夷灭三族。

    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之为,命运---卡尔.荣格。

    徐统在洛阳碰到的那个青年,叫王猛。在长安碰到的那个小孩,叫苻坚。他们的命运,会如徐统所言吗?

    第二节 奇遇

    王猛,字景略,325年出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即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

    那时的寿光,还不是大棚蔬菜之乡,人民缺衣少食,生活困苦。323年,王猛出生前二年,家乡青州已被羯族人石虎攻破。前文已叙,石虎攻破青州后,将曹嶷的降卒三万人除留下七百余人外,全部活埋。王猛出生后,羯赵政权内乱不止,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以贩卖畚箕为业。

    步步常由逆境行,极知造物欲其成。

    王猛先是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谋生,后又到西北。自此,关中的百姓在集市上,经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面前摆着各种畚箕,手里却拿着经史子集,手不释卷,如饥似渴。

    这个少年,就是王猛。他颠沛流离中仍胸怀大志,在贩卖畚箕之余刻苦学习,吸收各门知识,悟性超强,自学成才,造就了深沉刚毅的性格。

    昔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王猛后也隐居于华山,静观风云变幻,伺机而动。

    终于,王猛等到了一个大英雄。

    王猛等到的第一个英雄,不是他的人生伯乐苻坚,而是东晋枭雄桓温。

    前文已叙,354年,桓温率晋军北伐,击败关中的氐族人苻健,驻军灞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纷纷携酒牵羊,前往晋军大营劳军。

    北伐英雄来了!时年29岁的王猛听到这个消息,也赶往桓温大营,想亲眼目睹一下桓大帅的卓越风姿。

    现在的青年求职面试,怎么着也得穿件西装打个领带,把皮鞋擦个贼亮,好给面试的考官个好印象。王猛呢?就穿着一身麻做的大裤衩小背心。

    桓温大营里黑压压坐着一片名士,穿大裤衩、套小背心、蹬着草编人字拖的王猛非常显眼。由于长期隐居华山,卫生条件不行,王猛身上有虱子,他不时伸手在身上抓虱子,然后放在嘴里,咯嘣一声,为民除害。

    众人看的眼都直了。

    桓温自然不是一般人,没有把这个不讲卫生的给轰出去,反而觉得面前这个青年不同凡响,虽然邋里邋遢,眉宇间却隐含着一股勃发的英气。

    桓温把王猛请到面前,问王猛对时局的看法。王猛一边抓着虱子、搓着汗泥,一边对答,造就了无数枚伸腿瞪眼丸的同时,也回答完了桓温的提问。

    这不就是再世的诸葛孔明?!桓温暗暗称奇。

    第一次北伐撤军前,桓温找到王猛,赐予华车良马,封他为都护,邀请他一起回南方,共图大业。

    王猛,却没答应。

    至于王猛为何不追随桓温,历史上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王猛看出桓温北伐不是为国家考虑,而是为提高个人威望图谋篡位,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

    显然,这是个挺操蛋的逻辑。首先,桓温第一次北伐撤军,是因秦军把当地的麦子不管熟的生的全割光了,搞坚壁清野,导致北伐军军粮不足所致,而不是什么故意不拿下长安。其次,王猛真对西晋有这么深的感情的话,他后来也就不会投靠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了。

    那么,为何王猛不追随桓温回东晋做官?原因很直接,也很无奈。

    应该是因为王猛的出身。

    东晋,官员任用看重出身,士族大家垄断高层政治。王猛虽然也姓王,但既不是琅玡王氏,也不是太原王氏,而是琅玡(临沂)隔壁的潍坊寿光的老王。你个寒族人士,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进入不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王猛应该很清楚这一点,他,在东晋看不到未来。

    王猛虽然没跟桓温回南方,但这次与桓温的“扪虱而谈”,却在圈内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当地氐族政权前秦的侍中、左大将军吕婆楼(后凉太祖吕光之父),将王猛从华山请出,纳入府中作为幕僚。那么,一个幕僚,是如何与当世雄主苻坚发生联系,跟后世左宗棠一样完成了自幕僚到大官僚的华丽转身的呢?

    再来看苻坚。

    苻坚,前秦开国君主苻洪之孙。苻氏,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领部族归服,与石虎交好,并被迁徙到邺城。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后自称秦王。

    苻洪死后,其长子苻健于351年入据老家关中,352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的弟弟苻雄,因辅佐苻健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其子苻坚袭爵。

    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其少年时代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早熟。

    史称,苻坚自幼就有贵相,传说出生时背后有谶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阳”。

    “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体的“坚”,意即这个苻家的子孙,将来就要在关中咸阳称王。家人就为他取名苻坚。当然,这种至尊的神话故事,我们也就看看罢了,真伪难辨,也没必要去辨。

    苻坚自幼聪慧却是事实,言谈举止犹如成年人,倍受祖父老秦王苻洪的宠爱。

    8岁时,苻坚突然向祖父苻洪提出一个请求,要求为他请个家庭教师,教他文化。苻洪十分惊异:氐族人从来只知喝酒吃肉打扑克,如今你想求学?好!

    次日,苻洪就请来了家庭教师。小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子集,立下了经世济民、一统天下的大志,又结交了众多当世豪杰,一时誉满朝野。

    353年,苻洪接班人秦王苻健病死,苻健儿子苻生继承帝位。

    苻生一生征战,缺乏文化滋养,是个典型的禽兽型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此君还有一个创意,每次接见大臣时,跟打猎一样,让身边的侍卫箭上弦、刀出鞘,铁夹子、钢锯等刑具摆放跟前,随时处于犯罪预备状态。

    看哪位大臣不顺眼,上刑;若大臣劝谏,定为诽谤,处决;若有人说句奉承话?定为献媚,砍头。摊上这么个反正横竖就是要你命的领导,朝中人人自危,为了保命,都希望苻坚取而代之。

    苻坚犹豫不决,前去询问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婆楼苦笑着摇了摇头:别看我位居高位,但随时可能会命丧主上刀下,不足以办成大事。我的私宅里有一位高人,谋略世间少见,此人定能助殿下成就大业。

    王猛就此被请到苻坚面前,两个被徐统先后相过面的人,就这样戏剧性的相遇了。

    二人一见如故,谈论到国家当前的大事,十分投机。对于苻生,王猛的意见是:非圣主,可借机除之。民心所向,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干就完了。

    公元357年的某个夜晚,月黑风高。杀人杀腻了的苻生,对一位侍女随口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

    苻生说出此番话,是随口而言,还是真动了杀机,已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该侍女在苻生熟睡后,秘密报告了苻坚。

    人不到没有退路时,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之前,王猛虽然给苻坚打过精神鸡血,可苻坚犹豫下不了决心。这下,没有退路的他,立即连夜召集亲兵,分两路杀进了皇宫。

    苻生还在酣睡,这下被赤条条的从被窝里揪出来,拖到另外一个房间处决。苻生之死,也诠释了一个非常令人玩味儿的道理:大事没有做成之前,不要告诉任何人。否则,轻则丢脸,重则丢命。

    冒险赌对了的苻坚,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登位,号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苻坚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下诏全国境内,若遇到徐统的后人,一定要予以厚待。

    位子是顺利坐上了,可他面对的,却是一个超级烂摊子。一是因为苻生的无德,各项法律制度不健全,前秦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关中本来就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三是战乱引发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横行。八百里秦川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如何收拾?没问题,找王猛。

    王猛对症下药,一步步使前秦由乱到强。其拨乱反正的执政措施,可为后世所有封建王朝所借鉴。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猛的治世药方:

    1、第一剂药:整顿吏治、平息内乱、惩处不法豪强

    首先着手整顿吏治。先从调整中央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苻生手下的众多佞臣,提拔重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参与朝政。

    彼时,关中社会秩序混乱,长安的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苻坚任命王猛为始平县令,前往治理。

    王猛雷厉风行,一上任,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处死。始平县虽小,官场却盘根错节,奸吏的狐朋狗党们联名诬告王猛,并勾结上级官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内心狐疑,亲自到长安监狱中提审王猛:做官处理政务,首先应该把仁义道德放在首要位置,你怎能一上任就杀人?

    王猛很淡定: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乱世要用法。现在关中社会秩序大乱,有千千万万个作恶多端的人可杀,现在才杀掉一个奸吏,如果你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以安社会,我甘愿受罚,但说我太残暴,我实在难以接受。

    此子真乃管仲、子产也! 苻坚听后,立即向在场的文武大臣宣布,当场赦免王猛。之后,更对王猛信任有加,侍中、中书令兼京兆尹,王猛接连得到提拔,很快位极人臣。

    从这件事上可看出,苻坚虽然是氐族人,却深受汉儒家文化影响。而汉人王猛,其文化背景及价值取向是什么?

    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没错,就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九流之一的法家。代表人物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兴起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吴起,总结提高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苻坚、王猛二人,思想观念虽有差异,但君臣互相信任、欣赏,后来能成就大业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苻坚受儒家文化熏陶过深,最终仁者有敌,落得个身首异处,这点后叙。

    王猛以一介汉族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提拔,氐族中的一些元老贵族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最先按捺不住的,是姑臧侯樊世。

    樊世,是随苻坚入定关中的氐族贵族元老,功劳大、资格老,政坛新星王猛的崛起令他心里很是不爽。

    樊世人虽勇猛,城府却有限,他打击王猛的方法,是最缺技术含量的方式--当众发泄情绪,侮辱诽谤。

    樊世找了个机会,在众大臣面前大骂王猛:大秦的天下,是我们与先帝共同辛苦耕耘打下来的,你个破卖畚箕的,无汗马之劳,凭什么坐享其成?

    面对挑衅,法家弟子向来是直来直去、不绕弯子的,王猛冷笑着回击樊世: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你,更应当当个屠夫、厨子什么的,才算人尽其才。

    樊世暴起而叫嚣:姓王的咱走着瞧,若不把你的脑袋砍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樊世就不活在世上。

    苻坚得知后,已起了肃整之心:若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怎能整肃朝纲。

    儒家的苻坚,有了法家思维,王猛对其影响不可谓不深。

    心里有疙瘩,随时会再次爆发。某次朝会,樊世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打仗可以,但打嘴仗显然不是王猛对手,逐渐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情绪管理器失灵,举着拳头冲向王猛,被左右拉住。

    见樊世狂妄至此,苻坚大怒,下令将其拉出去斩首。

    樊世被杀,在氐族贵族豪强中引起震动,纷纷到苻坚面前告王猛的状。苻坚坚持认定治理乱世需王猛这样的人才,不但大骂诸豪强,还赏了他们一顿鞭子,这场风波才暂告一段落。

    发脾气是本能,压下去是本事。樊世之死,还印证了三个道理:一是不能轻易发毒誓,特别是不能以“若不……,某就不活”的句式造句;

    二是打天下靠混不吝的武夫,治理天下得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天下打下来了,随同开国皇帝暴力夺取天下的三无武夫们(除去有当官的理想)大多横死,历史学家们归咎原因,都把帐算在皇帝为其接班人扫清道路身上,却往往忽略了皇帝维持社会秩序的苦衷。

    譬如,刘邦带领一帮穷哥们打下江山,朝会时,一帮大老粗酒后上朝,胡乱发言,毫无程序、礼仪可言,有的甚至拔剑砍厅内的柱子,以表达跟皇帝哥们不分彼此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刘邦闹革命时,同盟者好歹还有一些原六国的贵族,朱元璋同志可就更苦了。他的手下绝大部分是乡中吊丝,可谓彻底的四无新人,就是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谋士,充其量也不过是些类似算命术士之流的文化吊丝。革命胜利后,这帮人还超有理想,即享受革命果实--做大官。这也就难怪刘、朱二帝清洗这个、清洗那个的了。

    三是,革命胜利后的武夫们要想身不横死,必须:1、本身就属文武全器型人材,情商智商样样不缺;

    2、低调行事,不乱攀比。譬如,革命胜利后,封你当元帅,你要求去当军事学院院长,哪个领导不喜欢你这种低调?

    3、大愚若智。即便你内心极细,也要装成个粗人,让人对你不设防。跑少林寺上当几年和尚,装点粗卖点萌,这样的不但没政敌,特殊时期连红小兵都懒得去冲击你。

    这才是真正的厚黑高手。

    苻坚压制了氐族贵族反对王猛的声音,但某些皇亲国戚却仍横行不法,强德,就是其中一个不知死活的。

    强德,皇太后(苻健皇后)的弟弟。苻健是苻坚的大爷,你强德最多算个叔伯的老娘舅,不能充大爷。实际情况却是,此子极其嚣张,恣意妄为,酗酒行凶,欺男霸女。王猛对其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

    某日,王猛正好碰到苻坚的这个舅舅-

    ot i

    -law在大街上胡闹,当即决定逮捕他。待到苻坚因太后之故派人持赦书飞马赶到时,强德早已领了盒饭,而且,是被斩首示众,暴尸街头(“陈尸于市“)。随后,王猛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接连诛杀了20多个扰民乱政、横行不法的贵戚豪强。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乱世用重典的效果逐渐显现,大秦京城内外百官震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