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2/3页)

抵抗?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大敌当前,东晋君臣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时任东晋尚书仆射兼中书令,算是当朝宰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二门第,在东晋堪称TOP2,加上庾、桓两家,并称东晋四大门阀。

    史籍中通常描述,谢安年轻时,与大书法家、琅玡王氏的王羲之是好朋友,二人经常纵情于会稽东山,吟诗作对,不指点江山,只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众人皆以其为大才。

    与晋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谢安颇具“魏晋风度”,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投身官场。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炒了官府的鱿鱼。当时在东晋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到四十多岁时,谢安才重新出山涉足官场。因其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世人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其寓意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谢安之所以能玩潇洒、玩深沉,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大地主,不愁吃、不愁穿,根本不用靠当公务员的工资生活。

    都说谢安隐居东山,其实,跟现在终南山那帮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的现代隐士不同,他是住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谢氏别墅里。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描述了谢氏庄园的豪华,文学青年们可以仔细研读品味一下。放到现在,就是在旅游开发区内建的豪华违章建筑,在拆违的大形势下,城管铁定是要去拆除的。

    谢安之所以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是因为谢家当时有失势的迹象,需要他出来重振家门。

    而因为其本家就是士族高门,故谢安什么时候出来都有官做。搁到现在,公务员考试年龄截止到35周岁,谢安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因博士学历年龄放宽,报考的也是主任科员以下的职位。按任职满三年才能一升的规定,退休前弄个正处级就算祖坟冒青烟了。而谢安一出来,就是妥妥的副国级。

    史籍中一直描述谢安面对前秦大军如何如何淡定,其实,谁面对这么一支巨无霸的远征军,都只能蛋疼。好在谢安毕竟是士族中的精英,手里也有自己的王牌。

    北府兵。

    东晋当时所辖领土,按职能划分,可分为军事重镇和生产基地两部分。

    军事重镇主要是荆州和扬州。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地广兵强,是东晋北方的门户所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荆州设有都督府,物产、兵力占国内占东晋的一半(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而扬州,辖首都建康,是京畿之所在,乃东晋立国之根本。

    东晋的生产基地,主要是三吴及浙东地区,是东晋的粮棉基地。

    在乱世,荆、扬二州的长官地位远高于其他疆臣。但,荆、扬二州的长官要论短长的话,则是各有千秋。

    扬州,因是京畿所在,其地方长官可称疆臣之首,政治地位要略高于荆州刺史。

    荆州,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物资和兵力,荆州刺史是东晋最大的军阀、第一实力派。看看前荆州刺史王敦,皇帝一做令自己不顺心的事,直接率兵杀进京师教训一下皇帝。另一任荆州刺史桓温,则差点自己做了皇帝。

    谢安虽然贵为宰相,却一直为来自两方面的威胁所心焦。一方面,自然是来自北方的前秦;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内部的荆州。

    前文已有所述,荆州刺史兼扬州刺史(这个最狠)桓温意图以功高篡位未成,但他的继任者一点也不令谢安省心。

    因为,接任这个位置人的也姓桓,叫桓冲,桓温的弟弟。

    王、庾、桓、谢,东晋四大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桓氏掌握军权,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谢安虽是宰相,也投鼠忌器,不能轻易对桓氏开刀。

    怎样才既能抵御前秦的南侵,又减缓地方军阀对东晋中央朝廷的压力?谢安给出了答案。

    编练新军。

    东晋当时实行世兵制,部队特别是中央军缺乏训练,实战机会又少,战斗力非常之弱。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制约长江上游荆州桓氏势力,在谢安的规划下,377年10月,东晋任命谢安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着手编练新军。

    谢玄上任后,把军事办公地点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发出募兵告示,兵员主要从南徐州(机关所在地京口)、南兖州(机关所在地广陵)二地招募。

    谢玄从此二地招募士兵,并非随意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兖二州,是北方逃往到南方的流民的集中地。前文提到过,由北方流民组成的“乞活军”,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种部队,北方流民民风之彪悍世所罕见。

    荆州刺史桓温曾明确指出:“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东晋老百姓称京口为“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军。

    北府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乞活军”的官方版。

    后世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能募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勋,前世谢玄的北府军也募到了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猛将。

    北洋新军有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而北府军,也有自己的“北府之龙”。

    刘牢之。

    刘牢之,字道坚,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东晋将门,父辈皆是晋朝军官,可谓一门列戟(世代以壮勇称)。

    《晋书.刘牢之列传》载:牢之面呈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划。从面相上看,从事体力锻炼多,且雄性激素分泌旺盛。

    参加北府军后,刘牢之被谢玄任命为参军,极为倚重。而北府兵经过严格训练,渐成强悍之师,成为东晋朝廷极为倚重的一支部队。

    北府兵第一次露脸,是在379年。379年5月,前秦大将句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

    383年,前秦王苻坚大规模发动南征东晋的战争时,北府军已成立7年,抵抗前秦远征大军、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会落在这支强悍的部队肩上。

    面对前秦这次超大规模而且是水陆并进的南侵,谢安作为总指挥,战略防御是这样部署的:

    陆路:由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指挥8万北府兵抵抗。

    水路:对前秦从巴蜀出发,沿水路南下的水军,抵抗的任务自然是由坐镇东晋门户荆州的桓冲承担。

    中国人,和平时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战乱时却往往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贵族精神。

    如后世淞沪会战中,除蒋某人的嫡系中央军全力血拼外,桂系最精锐的六个师几乎全部阵亡,东北军67军从军长到士兵共两万余人以身殉国,川军20军打的剩下不到一个师,湘军损失殆尽,番号被撤,自清以来声明显赫的湘军名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再看看长城抗战中的西北军,“一二八事变”中的粤军十九路军,黄广战役中打垮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桂军,百灵庙大战中的晋绥军,更不用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真正做到了兄弟同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次面对北方异族的大军压境,幸运的是,东晋桓、谢两大士族高门在国难当头时抛开一切利益纠葛,共御外侮,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

    桓冲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前秦从巴蜀出发顺江东下的水军。同时,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一场决定中国南北历史的大战序幕徐徐拉开。

    383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胁军、原前燕的慕容垂率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

    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前秦攻破,便率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部队会合。

    得知胡彬部退守硖石后,苻融率军来攻,同时派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

    胡彬被前秦军困在硖石,粮草告罄,难以支撑,遂派人向谢石送信告急。然而,这个通信员被秦兵捉住,告急信也落在了苻融手里。

    苻融从胡彬的告急信中得知,硖石晋军兵少粮少,立刻向驻扎项城的苻坚报告,并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

    得报后,苻坚犯了一个令其悔恨终生的错误。

    前秦军对东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兵力,兵力对比达到了97: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