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1/3页)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一节 一击柔然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根据中原地理特征,鼓励农业生产,拓拔鲜卑的奴隶主贵族们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毕竟汉人人口数量众多,且汉族大地主经济实力雄厚,为巩固统治,拓跋珪又招纳汉族大地主参与政治,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继承大业,擢用数百名汉族大地主担任高级官员,包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渤海高允等,北魏形成了鲜卑拓跋贵族与汉族士族豪门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增。特别是423年,不到16岁的拓跋焘即位后,北魏帝国从此驶入了彻底崛起的快轨道。

    当时,北中国的形式是:北魏占据中原大部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匈奴支系卢水胡三股势力占据西北及西域,柔然、敕勒等占据北方大漠,北燕、高句丽等占据东北。

    而对北魏威胁最大的,是柔然。

    柔然,同鲜卑一样,同属东胡族系。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该区域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

    敕勒又名丁零、高车、回鹘,其起源前文已有所叙述,著名的《敕勒歌》,其实是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翻译者叫斛律金,敕勒族人。对于大多数治文治史的人来说,斛律金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他大儿子可能会比较熟悉,此人叫斛律光,北齐著名的“落雕都督”,这点后叙述。

    回过头来再说柔然。柔然雄据大漠南北,自古以来,大漠的游牧民族一个很重要的谋生手段,就是抢劫。抢劫的对象,就是与其相邻的中原地区,柔然也不例外。这次受害者,是与其有近亲关系的拓跋鲜卑。

    北魏为防御柔然进攻掠夺,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干起了六百年前汉人干的事儿。

    修筑长城。北魏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的地界上修筑长城,并设军镇。仔细想想,鲜卑人修长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现在早已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跟汉人一样,过上了有固定居住、生产场所的农耕生活,这是鲜卑人的一个巨大转变。

    424年8月,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不久、北魏政局尚未稳定之机,率6万骑兵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抢劫财物,掠夺人口,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

    严峻形势考验着未成年领导者拓跋焘。

    拓跋焘,丝毫不慌,因为他虽然只有16岁,刚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却已有4年的抗柔然经验。12岁那年,还是太子的拓跋焘就奉命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防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早已了然于胸。

    面对柔然的这次入侵,拓跋焘亲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北魏双方都是骑兵, 6万对2万,柔然占绝对优势,不但包围了云中城,还将来救援的拓跋焘也包围了,无意中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

    2万对6万,不慌乱是不可能的。北魏士兵面对3倍于己的柔然铁骑,和如蝗群般射来的飞箭,阵脚开始松动,怯阵者众。拓跋焘大吼一声,亲自张弓搭箭,连连射倒几名柔然士兵。年轻的老板有此大心脏,北魏士兵的士气骤然提升。两支大军如两条交配的大蟒,绞杀在一起,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

    柔然兵力毕竟具有压倒性优势,北魏军队渐有不支之感。但是,逆境中仍保持自信的人往往运气奇佳。厮杀间,发生了一件偶然事件,导致了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那就是,柔然统帅于陟斤,段末波、曾天养附体,杀得兴起居然亲自陷阵,被北魏一小卒一箭贯喉,横尸当场。柔然军队群龙无首,大败而逃。

    这种偶然事件决定战场走势的事情,历史上不止这一例。

    譬如,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同样来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一员大将率军攻击中原政权,军势一路碾压,堪称势如破竹,一直攻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这已是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朝野震恐。生死存亡之际,一件偶然事件改变了整个战局。

    澶州城楼上,一个来自山东寿光的叫张环的军头正在值班,远远望去,见敌军一队骑兵在附近转悠巡视勘察地形,为首的人威风凛凛,貌似是个不小的官儿。山东寿光人不仅会种菜,还会射箭,张环想发一枝冷箭警告警告这帮人。可是,这帮人离城门六七百米远,能射得到吗?

    张环心里有底儿又没底儿。没底儿的是距离实在太远;有底儿的是,中原政权的马匹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但其他装备基本碾压,现在城楼上就有一张强弩。这张驽,可不是普通的驽。

    床子弩。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以绞动其后部的轮轴张弓装箭,待机发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绞轴,用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蹶张或腰引弩。《武经总要》记载,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5至7人;大型的如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准和以锤击牙发射都有专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矛,破坏力堪称恐怖。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寒鸦箭”,比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更像机关枪。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57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

    如今这股敌人侦察兵离城门六七百米远,不管有没有枣先打一竿子吧。张环和几个士兵搭好巨箭,用绞轴拉开弓弦,然后巨箭就如人间大炮一样向敌酋飞去。由于居高临下,又可能是顺风,巨箭飞出六百多米,正中敌军侦察兵领头者的额头。

    不久,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被射中者,不仅仅是个侦察排长那么简单,而是敌军主帅、兰陵郡王萧挞凛。萧中箭后,当晚伤重不治死于军中。这一箭,也最终换来了敌军的退兵,双方缔结了澶渊之盟,可谓一箭射出了双方边界百余年的和平。

    没错,这就是宋辽的澶州大战和澶渊之盟的缔结过程。巧合的是,辽国是契丹人的政权,而契丹族,是柔然人后裔(详见本书第二部)。424年,柔然统帅于陟斤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魏。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其后裔统帅萧挞凛又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宋。可谓时也,命也。

    425年10月,缓过劲儿来的北魏主动全线反击,派重兵五路并进,越大漠而击柔然,柔然惊骇北逃。暂时遏制住柔然的入侵后,拓跋焘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西北,另一个豪强政权。

    第二节 奇袭统万城

    这个豪强政权,就是夏,赫连勃勃(刘勃勃)建立的夏。

    前文已述,匈奴铁弗部刘卫辰被北魏击败后,其子刘勃勃南逃投奔羌族人建立的后秦,后秦王姚兴任命其为安北将军,镇朔方。后刘勃勃与后秦反目,于407年称大夏天王,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后秦所属的秦岭以北诸城,西吞南凉,后趁东晋与后秦交战之机挥师南下攻取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后并称帝后,却并未留在这座堪称战略CBD的繁华之都,只是留下太子镇守,而自己却到另一所城里遥控大局。

    因为,这城比长安城更牛。

    413年刘勃勃改姓赫连之后,想筑一座坚固的大城,作为大夏国的都城。

    如此浩大的工程,得先成立个建城指挥部,选个总指挥。赫连勃勃心中早有了总指挥的第一人选,这个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老铁。

    此人叫叱干阿利。

    叱干阿利,陕北鲜卑叱干部人,出生于肤施,即今天的陕西延安。赫连勃勃阴险狡诈、手段毒辣,这种人也有老铁、生死兄弟?

    有的。

    当年,北魏灭掉匈奴铁弗部(匈奴与鲜卑混血)后,灭绝了匈奴左贤王、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满门,只有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因在外狩猎逃过一劫。家国遭灭,刘勃勃无奈,投奔于陕北的鲜卑族叱干部。

    叱干部是个小部落,酋长叱干他斗伏,畏惧北魏势力,准备把刘勃勃绑了献给北魏。

    叱干阿利是叱干他斗伏的侄儿,当时驻守在大洛川,知道此事后紧急赶回来劝叔叔:鸟儿听到打雷声都会躲入民房寻求庇护,现刘勃勃已国破家亡,因信任咱们才来投靠,要是不能容他任其自去就是,也不能绑了他献给他的仇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人家来投奔咱,咱就是不收留人家,也让人自生自灭好了,把人献给他仇家,这就太不厚道了。叱干阿利是个厚道人。

    叱干他斗伏终究是畏惧北魏,不听侄子叱干阿利的,坚持要把刘勃勃献出。厚道人叱干阿利趁夜偷偷将刘勃勃放出,二人一起逃奔到羌族人的后秦国,在后秦的边防军中当了两个普通的小兵。

    叱干阿利救了刘勃勃,却连累了整个鲜卑叱干部,叱干部被北魏所灭。面对共同的国恨家仇,勃勃和叱干阿利两人发下重誓—誓灭北魏。

    刘勃勃身材高大(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长相英俊,口才极佳(善辩聪慧),风度仪表非凡,是个帅哥、猛男、智慧男的结合体。很快,他得到后秦边军将领、高平公没奕干的赏识,成了其女婿。

    一个人的外表如何,往往也会影响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心理学上称之为光环效应。刘勃勃通过高颜值和才能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不光令女人痴迷,男人遇见也心动,可谓男女通杀,五胡十六国第一型男。后秦国主姚兴,第一次遇见刘勃勃,就被其所折服。(兴见而奇之)。

    姚兴当即拜刘勃勃为骁骑将军、奉车都尉,时常与其秘密讨论军国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