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1/3页)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桓玄这个人,诡诈权谋能力,世界级;作秀能力,国家级;治国能力,小区级。

    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连年战祸,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均渴望过安稳日子。桓玄在内战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后,不管是不是个好领导,只要不打仗了,老百姓就都拥护。

    桓玄上台之初,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他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东晋上下一片欢欣景象。

    更令桓玄露脸的事儿是,他下令加强沿海防务,令困守海岛的起义军领袖孙恩绝望,投海自杀。

    为安抚起义军,桓玄任命孙恩起义军的二号人物、孙恩的妹夫卢循为永嘉太守。东晋社会秩序渐渐趋于稳定。

    然而,很快,全国上下就对桓玄失望了。

    执政者出发点再好,但如果制定的政策或理政的方法不当,最终结果不是为民,而是害民。

    譬如,当年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声色犬马。唯有一个青年,独守清净、为人谦恭、勤奋好学、作风严谨,成为这个豪门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并扶摇直上,直至成为至尊。登基后,他爱民情怀不改,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惠民措施:

    1.土地国有化改革。将天下土地改名为“王田”,恢复井田制。

    2.其他国有制改革。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水塘等收归国有。

    3.解放奴婢。把奴婢改为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

    解放奴婢可以理解为惠民措施,那么国有制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遏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收归国有收税,再用税收为老百姓办事。初衷是好的,可是,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多少年了?已经出现了六七百年了,你桄榔一锤子敲下:全部国有!地主阶级不跟你拼命才怪。再加上同样过于急躁的币制改革,使平民也受不了了。于是,呼啦啦揭竿而起,冲进皇宫,砍了这位极具爱民情怀的皇帝的脑袋。

    这就是被胡适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的王莽。其人堪称才华横溢,发明的卡尺跟1700多年后西方发明的游标卡尺极其相似,设置的“五均司市使”办理赊账和贷款业务,跟现代的银行一模一样,以至于有人认为其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王莽在道德层次,更是无可指摘,甚至堪称道德模范。他的改革初衷,是认为当时礼崩乐坏,他要将天下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理想的礼治时代,实现政通人和。然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上层管理者最怕的就是没有基层经验,单凭理想和想象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再加上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油盐酱醋要一次性添加的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动不动搞个休克疗法、朝令夕改,必然会产生混乱。

    而桓玄,恰恰就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特点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体现在治国上,就是对政令执行无坚定意志,朝令夕改。遇上大事儿,典型的“三拍干部”,一拍脑袋“定了”,二拍大腿“完了”,三拍屁股“走了”。这种领导,最容易让下属心生怨气,继而丧失威信。

    客观的说,受过传统高等教育的桓玄,还是很有爱民情怀的。当时,因长期战乱,三吴地区遭遇大的饥  荒,饿殍满地,就连一些富贵人家也有钱买不到米,只好穿金戴银抱着财宝饿死,三吴地区的百姓纷纷逃亡外地乞食。

    桓玄下令,开放国库赈灾,并让会稽内史王愉负责收拢外出乞食的民众回来领粮食。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国库的米粮也不充足,回来的灾民也领不到多少米,甚至有些灾民在回来的路上就饿死了。

    老王所在的单位,当年有个女副职领导,老百姓一提起来都竖大拇指。接待上访群众时,群众不吃饭她也不吃饭,群众哭她也跟着哭。然而,其批示下来的信访件,到了那个业务部门哪个业务部门摇头,不仅是可不行,而是按法定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实施。这个女领导不是业务干部出身,而是秘书出身,后来交流到其他单位任职,本单位里负责信访的都松了一口气。

    最害人的,不是让人失望,而是给予其不现实的期望后,再让其绝望。

    而现实中,社会最大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