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刘义隆的第二次尝试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章 刘义隆的第二次尝试 (第1/3页)

    第三章 刘义隆的第二次尝试

    北魏国主拓跋焘,南宋皇帝刘义隆,二人都不甘于只作偏安之主。拓跋焘的理想,是饮马长江;刘义隆,则念念不忘封狼居胥。二者注定会再次爆发一场大碰撞。

    公元450年2月,北魏以狩猎为名在梁川(今河南商丘一代)集结部队,刘义隆敏锐的嗅到了战争的味道,立即向国境线上的郡县下诏:若敌兵少就登城拒守,若敌兵多就带领百姓退到淮河以南。

    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工作群,传到边境的消息变幻莫测,地方长官无所适从。宝贵的撤离时间一点点被浪费,2月20日,拓跋焘的10万铁骑呼啸而来,声势浩大,连下南宋数城,兵锋直指淮河北岸的一处军事要地。

    悬瓠城,今河南汝阳。

    这可是10万铁骑,悬瓠北方的南顿、颍川两郡长官,不知收没收到刘义隆的诏书,反正关于撤退部分贯彻的很彻底,二人毫不迟疑,立马弃城而走,将小小的悬瓠城暴露在北魏的刀锋下。

    大敌当前,城中守将作何打算?

    很遗憾,没有正式守将。悬瓠城虽不大,但却是豫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既然是州政府所在地,直接的军政长官应是豫州刺史。时任豫州刺史,是皇帝刘义隆的四儿子、南平王刘铄。刘铄在哪儿?跑到了淮河南岸的寿阳。

    此时的悬瓠城内最高的军政长官,叫陈宪。职务?参军,还是副的,最多副团级的副参谋长。职权?奉命代理郡守。手下兵将?一千人不到。派个团附率800壮士守个仓库还行(致敬!),让他们守住一座城,天方夜谈。

    拓跋焘侦得城内情报,冲淮河南岸的寿阳冷笑了一声,一声令下将悬瓠城团团围定。

    1千步卒对10万骑兵,搁谁也得尿裤子,除非有马克沁重机枪。城内的陈宪,却不慌不忙,命令军民们放下手中的活儿,都去干一件事儿。

    将城内门板统统拆下,充军。

    众军民内心不解,都来问陈宪何意,陈宪笑笑:我自有用处。

    城外,北魏10万虎狼之师开始攻城。攻城工具,主要是一种大型楼车,弓箭手站在楼车上,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一时间,城内箭如飞蝗,军民行动遭受封锁。

    没等陈宪解释,军民们就明白陈宪让他们把门板拆下来的真正用意了。他们身背门板在城内行走,即可挡箭雨,又可“门板借箭”,补充守城弹药。

    魏军狂射一阵,发现得不偿失,停止射箭。接着,又推来了另一种大型攻城工具。

    冲车。冲车可自由滑动,一头备有一个大铁钩,利用冲力将铁钩甩出后,钩住城墙,然后冲车拖拽大铁钩,可把城墙钩倒。

    用了十牛三虎的力量,历时多日,北魏军终于将城墙钩倒一大块。刚要准备从缺口冲进去,可一看不对。

    里面,居然还有一堵墙!

    原来陈宪一边指挥守城,一边指挥人在城墙内赶工期又筑了一堵墙,另外,还建了一层木栅栏做保护。

    本想速战速决,一口吞下这座小城,防止南宋援军赶到,没成想城内这点守军,还能干大工程,有施工资质没有?北魏军暴怒,祭起了聚众硬攀硬爬战术。

    人肉沙包战开始了。魏军先用装满土的蛤蟆车填塞悬瓠城四面的壕沟。蛤蟆车,是一种大型平板车,顶上蒙着牛皮以抵挡弓箭,整体外形看起来像只大蛤蟆,故有此称。

    城外壕沟被填平,数万魏军蚂蝗一般援城墙攀爬而上,陈宪督率军民,用弓箭、标枪、滚木雷石、热油,拼死往下招呼……,。

    城外的尸体已堆积如山。城墙上军民,死者来不及抬下去,伤者惨叫连连,生者双颊蜡黄、双腿灌铅,双方都已经到了体能和心理的极限。

    但,有一人例外,陈宪。史载其“锐气愈奋”,所剩守军在其感召下,个个以一挡百。坚持到悬瓠被围四十二天之后,南宋各地援军纷纷赶来。拓跋焘百战名将,自然不会以己疲兵与对方的生力军对决,撤围北还,收下了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场耻辱之战。

    悬瓠城之战,是南北大战的前奏,双方都抱着试试的态度,来了个开胃小菜,类似于后世苏日之间的张鼓峰和诺门坎战斗。战后,刘义隆对此战涉及的南宋文武官员,基本都是处罚,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陈宪。

    创造了足以比肩希腊波斯温泉关之战(斯巴达300勇士)、唐睢阳保卫战(张巡)的辉煌防守战绩的陈宪,从至多是副团级的副参军,一跃成为龙骧将军,第三品、正军级。同时兼汝南、新蔡双郡守,副省级,郡政府所在地仍设在他以命相守的悬瓠城。看样,古代的提拔,没有任职年限限制,也没有破格提拔最多不能越两级的规定,而是注重实绩。

    悬瓠城守卫战,宋军以1000兵力防守四十余天,成功击退攻城的数万北魏军,创造了世界守城战史上的奇迹。这件事儿大大提升了一个人的信心。

    刘义隆。刘义隆由此信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