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喋血河阴

    第二章 喋血河阴 (第2/3页)

    魏孝明帝元诩继位为帝时,年仅5岁,随着年龄渐长,其对权力被胡太后剥夺深感不满,对胡太后淫乱后宫的行为也很厌恶,帝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胡太后朝廷中党羽势力强大,孝明帝需要军队的支持。环顾全国,他选定了一个自以为可靠的人,就是尔朱荣。为何单单选定尔朱荣?因为,尔朱荣是他的岳父。

    岳父?乱世之下谁都靠不住。孝明帝显然忘记了当年董卓事件的教训。

    机会来了!在晋阳的尔朱荣接到密诏后大喜过望,立即率侄子尔朱兆、高欢、贺拔岳等人兵发洛阳。

    骑兵队走到上党时,突然又接到孝明帝的密诏:别来了,回去。

    正纳闷,尔朱荣又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孝明帝死了。

    孝明帝时年18岁,正是试翼的鹰隼、啸谷的乳虎,怎么突然死了呢?

    打听死因,是被他的亲妈胡太后和干爸郑俨给毒死的。毒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胡太后另立了3岁的皇族元钊做皇帝。

    经过孝文帝的剧烈的汉化改革,到胡太后的折腾,北魏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主要分为三大股:既得利益者、失落者和乱世投机分子。

    一.汉化改革既得利益者。

    这帮人主要是首都洛阳的汉化文人集团,成分较为复杂,既包括汉人豪强,也包括汉化的鲜卑王公贵族。

    孝文帝迁都洛阳,将汉化推向高潮,重文轻武,重建了汉人的门阀制度,汉化的鲜卑王公贵族和汉人大地主都被列入高门,把持朝政,垄断了高级官员的选拔任用。

    二.失落者。

    失落者们又分三小股。

    1.葛荣等领导的六镇叛军,代表的是从“国之肺腑”跌落到“四无粗人”的失落的六镇镇兵镇将,以及贫苦的镇民们。

    2.留在北魏古都平城一代及漠南的鲜卑武人集团。这些人远离洛阳,生活习惯基本还是以鲜卑化为主,至少可以说是汉化不彻底,暗中视洛阳的汉化改革为修正主义,汉修。

    3.首都洛阳的鲜卑武人集团。本来经过孝文帝的改革,洛阳的鲜卑人都应汉化了,怎么在汉化文人集团之外还有个鲜卑武人集团呢?

    这个群体,是当年随孝文帝南迁的禁军军官集团。洛阳重建门阀制度,禁军军官们被视为“代来寒人”,也是“粗人”一群,未被列入高门,在汉化文人集团把持朝政和官员选拔的情况下,这些禁军军官们后代的升迁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

    老子的爷祖们当年随太武帝、献文帝、孝文帝击柔然,平北方、定中原,刀头舔血,怎么待遇现在比不上一帮儒生贪污犯?!

    洛阳鲜卑武人集团的不满情绪,曾经来过一次小爆发。

    519年2月,司空祭酒、给事中张仲瑀上书朝廷,要求修订北魏干部任命管理办法,规定武人们不能列入上品,不能晋升高级官员。

    张仲瑀,北魏征西将军、三朝元老张彝的二儿子,张家是清河士族。

    你们家是士族就不让别人活了?!

    禁卫军们群情激愤,聚集了一千余人上访,扬言屠灭张家。这帮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冲尚书省而去,目标是尚书郎张始均-张仲瑀的哥哥。

    一千余人聚集在尚书省门前,高声叫骂,用砖头、石头、瓦片狂砸尚书省大门,没找到张始均。

    人不在办公室,就去你家。

    这千余人又手持火把、木棍冲入张宅,到处放火。张始均、张仲瑀都在家,见呼啦啦来了这么多丘八,哥俩儿撒丫子跳上北墙,准备逃走,但很快又折返了回来。为什么要回来?他们不得不回来。

    因为,老爸张彝被丘八们从屋子里拖出来了。

    可怜的北魏三朝元老,当年连冯太后都给足尊重的、当时已年近花甲(59岁)的张老将军,被一帮丘八们在堂下尽情侮辱捶打。

    张始均跪在地上,不断磕头,乞求放过父亲,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张仲瑀身负重伤拼命逃脱。

    张彝遭肉体、精神双重重击,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口述由部下代书向朝廷递交了一道凄婉的奏章。胡太后看后,悲痛至极,几个月后说起张彝,还泪如雨下,吃不下饭:吾为张彝饮食不御,乃至首发微有亏落。悲痛之苦,以至于此。

    恶性群体事件总得有人买单。胡太后下令将带头闹事的八个禁军斩首,可毕竟怕引起哗变,其余闹事者不予追究。不仅如此,还向闹事者们做出政策性妥协—修改组织法,规定武官们可以按资历晋升、职务职级并行。

    张氏父子和八个禁军军官,成了洛阳武人集团和汉化集团利益斗争的牺牲品。一起恶性群体性事件虽然就这样平息了,朝廷权威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洛阳武人集团们与汉化集团的矛盾,仍然不可调和。

    砸人饭碗,是要丢命的。

    世人常谈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总会有阵痛,可是,这个阵痛由哪方来承受?如何分担?如何搞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的统筹?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一系列足以伤透人脑壳的问题会随之而来,不得不仔细调研、权衡,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没有稳定,发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是乱世投机分子。

    乱世投机分子,主要是指地方军阀。代表人物,尔朱荣,手下干将们有尔朱兆诸子弟、侯景、高欢、贺拔岳、慕容绍宗、斛律金、司马子如、孙腾、刘贵、窦泰等。

    还有一个是并州刺史元天穆,尔朱荣的绝对老铁、死党。

    胡太后和情夫一起毒死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了3岁的皇族元钊做皇帝,二人本来人缘就一般,现在是彻底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尔朱荣率先作出反应,提笔上书,大骂郑俨等人,要求彻查孝明帝的死因,矛头直指胡太后。一时间洛阳震动。

    令尔朱荣如此冲动的原因还有一个:胡太后杀死亲儿子孝明帝后,还下令孝明帝的妃嫔全部出家为尼,被强令出家的妃嫔中,有一个人身份比较特殊。

    尔朱英娥,尔朱荣的女儿。

    尔朱荣发难,胡太后心虚不已,选定了一个禁军军官到尔朱荣军中做安抚工作。此人叫尔朱世隆,尔朱荣的族弟。

    尔朱世隆领命前行,带给尔朱荣的安抚话却是:我代表数万禁卫军的弟兄们,欢迎哥哥你进城!

    尔朱荣只有一万军队,数万禁卫军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尔朱荣狂喜。

    尔朱世隆辱了使命,为不让胡太后起疑心,更为了做好内应,回到洛阳城内向胡太后复命,自然一番忽悠,让胡太后安心。

    禁军集团支持自己,那么汉化文人集团怎么搞定?

    尔朱荣与死党元天穆商量,搞定汉化文人集团的最直接办法,是另立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