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临阳文会

    第八十六章  临阳文会 (第2/3页)

怒目,让他不由自主的敬服,从原本的商贾身分相交,到现如今的随从身分,连张屠如自己都搞不清楚是怎么转变过来的。

    上了临阳酒楼,张屠如随手递给门口登记的一张两千两的银票,写上了张屠如和陈近南的名字,算是有了入场资格。

    他们两个才走到楼上,已经听见旁边的高台爆出一阵叫好声,只见酒楼上的人也在关注高台上的举动,听到有人说,是某某士子作了一首诗。与此同时,那些笔杆子把诗抄录在白绢上,从高台边垂下。

    临阳楼下边的管事就开始搭建粥棚,这时附近还没有多少流民,并不知道要一首诗一座粥棚的事情。

    高台上的士子见有人开了头,纷纷拿出了自己苦思已久的作品,既能博得文名,又能沽名钓誉,这种好事傻瓜才不做。

    “祁州士子张淼得诗一首!”

    这个叫做张淼的,先是报了自己名号,接着摇头晃脑地吟道:“家家蚕麦尽靡迤,里社申曲长逢底。颇愧田家肯勤苦,解作人前话丰年。”

    “好诗!”

    立即就有捧场帮闲在一旁捧场,管他真好还是假好,叫一声好又不花钱,还能博得作诗人的感激,指不定什么时候当了官,就是留了一个交情在这里。

    还有捧场高手边捧场边解析,试图锦上添花:“这句家家蚕麦尽靡迤果然是道尽了农桑之苦,仿佛又到了那草长莺飞的六月天啊!”

    “解得好!解得妙!”

    于是一场大型互捧互吹的文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雎县士子高原得诗一首!”

    “村居八月秋正深,檐前桐叶已如金。”前两句一念出来,就有一片叫好声,高原洋洋自得,脸上却是一副惭愧之至的表情,这帮文人还没当官就已把这双重嘴脸锻炼得炉火纯青。

    “重阳新衣复拘布,一地割麦无晨星。”

    这首诗比起刚才那首显然水准高了不少,酒楼这边的目光已经被吸引了过去。

    但是高台上,如李廊那般久负盛名的,仍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