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利益是最显而易见的事物

    第356章 利益是最显而易见的事物 (第3/3页)

也惭愧不够资格代主祭祀,大豫的臣民当然也希望大祭之后,能得上神先帝的庇佑,还望陛下再斟酌。”

    姜漠竟能说出这么光明正大的一个理由来!

    神宗轩氏,其实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华夏上古的三皇五帝,于今而言,仍被华夏君臣子民奉若神明,而建立大济的轩氏源于轩辕氏是有据可考的,因此虽然大济已经亡国,轩氏一族跟其余的亡国之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姜漠那番话,就不能被定义为强辞夺辩——就算匈奴、羌氐等族从前才不会跟华夏子民一样将三皇五帝奉若神明,但他们现在可不是生活在草原大漠上的游牧部族了,他们现在纷纷占据了中原华夏的城邦作为自己的都城,愿意“入乡随俗”,东豫皇朝岂能反过来斥责他们无理取闹?!

    讲道理,西豫亡国,也的确是“顺应天意”。

    “喝酒喝酒。”司空通一时间无法驳辩,笑着举起了酒盏。

    姜漠喝着酒,却仍在努力谈判:“神元殿君身份尊贵,陛下担心殿君远去敝国发生闪失也是情理之中,我朝国君之所以遣小王来使,也正是为了显示诚意。旧岁时,陛下令端止公子使汉,提出借兵夹击江克叛军,经小王谏请,君父就有了与贵邦建交的心愿,我朝国君笃信,就算国君不得陛下的信任,但陛下必不会疑心小王心怀不轨,小王可担保,神元殿君这回出使定然平安顺遂。”

    司空通也喝着酒,却觉酒水难以下咽了。

    当时要不是大豫“借兵”,姜泰可没这么容易成功篡位,他当然不欠姜泰的人情,可对于答应“借兵”结果丢了储位的姜漠,确实有失厚道。

    把酒杯轻轻放下,司空通摸着胡须:“朕的确没预料到支援叛军的‘奇兵’,竟然意图声东击西,可正因如此,的确对北汉现在此位国君……得位不正,不忠不孝,对君父、手足尚且如此,又岂有诚信可言?”

    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姜泰先掺和我朝内政,先助着江克叛军击溃了益州军,大豫怎么会找北汉王廷“借兵”呢?姜泰是你们北汉的王族,他篡了王位,总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大豫。

    姜漠听懂了豫帝的话,却装作没听懂,还顺着这话说:“陛下只要信得过小王,小王可留在建康为质,等神元殿君平安归来大豫之后,小王才辞行归国。”

    北汉又让了一大步,这下子东豫还能如何呢?

    哪怕是郑备,也不可能当着姜漠的面说出“你那兄长巴不得你死在建康,你哪有人质作用”的诛心之辞了,更何况郑备这只老狐狸根本就没想过出头主战,长平郑出头,太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了,唯有角宿君开口,才能避开“主战”这个话题,只局限于男女间的倾慕,护着神元殿君不涉险境,如此就算北汉串联其余五蛮发动战争,就算战况不利,也追究不到长平郑的头上来。

    真心实意想着解救神元殿君的危难的人,仿佛就只剩一个卢远了,只可惜他也实在想不出两全其美的计策,跟亲友们商量着商量着,居然导致崔琰的态度都大有改变。

    “我倒是觉着,看镇原王的言行仪表,既不是奸诈无耻之徒,更不至于愚钝无知,虽然北汉王的心思,看来是毫不在意镇原王的安危,甚至还有不良的居心,可如果真是咱们之前判断那般局势,镇原王又怎么可能主动提出留在我朝作为人质?

    而且北汉王虽然为篡位,可毕竟于蛮夷部族而言,其实这样的事体并不鲜见,蛮部过去可不尊儒学,涉及汉位之争,多靠的是名望军力,就连鸣镝弑父的事件,实则也发生过许多起了。

    可现在这位北汉王,因为启用汉臣,开始重视名义的正统性,才至于只是逼其父让位,不仅不敢弑父,也不敢对镇原王痛下杀手,他任命镇原王使臣,镇原王又不遗余力促成两国建交,北汉王如果不顾镇原王的死活,扣押神元殿君于长安,北汉的那些部领可有不少仍是效忠于太尊和镇原王的,必定不会甘休,因此,北汉王的用意,应当仅只是要利用神元殿君主持大祭典,使得他争获王位的行为更加名正言顺,更大的利益是,如果北汉借大祭典的名义,邀请北赵、北齐各国都遣使参加,就可凭借神宗皇陵座于北汉的好处,限制赵帝这六部之主的权威。”

    崔琰这番话的意思是,北汉扣留神元殿君并不能获得实际的好处,那么神元殿君就必然能够平安返朝,没有风险,当然应该答应北汉提出的建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