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细心关注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4.细心关注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第2/3页)

像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从细节中找到成功机会的人。

    王永庆早年因贫困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淡淡,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附近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如果搞零售呢?那些位置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买货。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并不理想。

    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有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考虑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

    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几道淘米的程序,用起来很不方硬,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怪。

    王永庆却细心地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出发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赞许,米店的生意也日渐兴旺起来。

    在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很大的不便了;而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且工作时间很长,不方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