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是高难度的发言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答记者问是高难度的发言 (第1/3页)

    召开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一种经常性工作。作为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等新闻传播机构回答和阐述大家所关心、所瞩目的重要问题及重大事件,已成为屡见不鲜的事情。由于答记者问往往是通过现场直播,它具有信息传播的直接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因此掌握记者问的语言技巧,已成为这些人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了解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

    要准确、恰到好处地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要了解答记者问的语言特点。

    1.提问的主动性和答问的被动性

    进行演讲,演讲者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围绕演讲的主题进行思考和准备,然后根据写好的稿子或打好的腹稿侃侃而谈。但是答记者问则不同,这时记者是主动出击,答问者往往是被动回答。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要随着记者的意图和思路回答问题。答记者问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些类似面试,但是二者也有显著的不同。面试的被动性更为明显。而答记者问则常常可以在回答时不知不觉地转为主动。有时,答记者问主要是答问者谈工作思路、谈个人观点,这时语言技巧运用得好,就能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使得答问更为自如。

    2.提问的广泛性和答问的灵活性

    记者是各种信息最主要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为了发掘更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记者的提问往往是非常广泛的。和其他讲话形式相比,演讲要有主题,谈话要有话题,但记者的提问则往往是漫无边际和纷繁多样的,从世界风云的变幻到工作现实情况,从生活态度到个人隐私,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问题,都可能是记者提问的话题。在这种状态下,答问者经常是无法设防。为了出色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答问者要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风格,灵活地回答问题。

    3.提问的现场性和答问的权威性

    答记者问的语言往往是现场提问和回答,特别是电视采访,更是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可知性。管理层的意见态度、决策过程、工作成效等问题都直接“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另外,回答记者提问的人员,一般都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能代表一级组织讲话,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也代表着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官方”立场、观点和态度,因而在整个问答中往往具有传递信息迅速、影响力大、威望度高的特点。答问者的答问甚至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引导民意,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局势变化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权威性,通过记者的现场传递,使可信度增强。因此一次成功的答记者问,在增加答问者与大家的相互理解方面,以及提高部门和答问者威望方面都将起到作用。

    4.提问的突发性和答问的及时性

    记者的提问往往是突然的,甚至带有跳跃性,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可能毫无联系,这就使答问者有时刚刚招架完前拳,又要转过身去应付后脚。答记者问的现场性,不允许答问者有过多思考问题的时间,否则就会冷场。为了应付这突发性的提问,答问者的思维要像闪电般的反应,这就需要答问者练就迅速、恰到好处的语言能力,使得答问及时、准确。

    ●模糊回答

    模糊回答,就是不触及问题的实质,而以一些模糊的概念或数字搪塞对方,使其无从知道自己的真实态度和真实情况。

    有些尖锐问题指向的是具体的、确定的数字或时间,如实地回答会带来泄密之嫌,而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又不是诚实人所为。鉴于这种让人左右为难的情况,不妨用一些模糊的数字或概念做“挡箭牌”,这些数字或概念在一定的语境下不能表达什么确切的含义,因而也能够掩饰真实状况,把对方敷衍过去。

    一次,基辛格在出访中到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观看舞女帕莎的表演,基辛格看得很专心,而且当帕莎表演结束后,他还与她闲侃了一阵。第二天,一名记者多事地逗问他:“你喜欢她吗?”基辛格听后很恼火,但他表面仍若无其事地回答那位记者:“不错,她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浓厚的兴趣。”那位记者很快就上套了:“真的吗?”基辛格回答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我费些时间向她解释了怎样把SS-7型导弹改装成在潜艇上发射。”那位记者本想听一些艳趣,没想到基辛格利用模糊语义应对,把他弄得索然无趣。

    还有一例,1972年5月,在维也纳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费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从不放过任何机会讥讽《纽约时报》的基辛格回答说:“我明白了,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