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语言要求

    演讲的语言要求 (第2/3页)

清楚;双音词声音存在的时间长,留给听众的印象深。因此,演讲中的单词要尽可能地改用双音词。如:曾——曾经、已——已经、恰——恰好(恰似)、因——因为、若——倘若(如果)、应——应该、时——时间(时候、时刻、时节)。

    5.改生僻的词为常用的词

    所谓生僻的词,主要指不常用的、意思晦涩的词。演讲中要特意把它们改成常用的、现成的词。例如:奔驰——奔跑、诅骂——咒骂、驳诘——驳斥、喧杂——嘈杂、恒久——永久,等等。

    6.不用生造的、怪模怪样的词

    生造的词是指个人生编硬造的、不合实际也不合汉语规律的词。如绪思、姿影、壮彩、步态等。叶圣陶又说:“这些怪模怪样的词语,是语言里头生造的东西,是意思里头不合用的成分……生造词好比私印的钞票硬拿到市场去流通。假钞票不起交换作用。”

    7.用明白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

    我们在演讲时,常常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和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怎样把它们解释明白,这就是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一是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形象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二是用举例来说明听众陌生的事物;三是用对比的手法解释某种现象。

    ●简洁明快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讲者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大加快,就更需要用简洁、准确、明晰的言谈。简洁、明快地运用语言,对演讲者来说,尤为重要。

    历史上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篇章。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国家阵亡将士墓园落成仪式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那天的主要发言人是享有盛名的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他的演讲长达两小时。林肯的讲话只有10句话,花了两分钟,但效果极佳。林肯的演讲稿内容如下:

    “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奉献,不能圣化,不能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保佑下自由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现在,爱德华·埃弗雷的两个小时的演讲早已被人遗忘,而林肯那铿锵有力的演讲,则难以为后人忘怀,成为世界上不朽的文献之一。

    林肯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语言简洁、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讲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内涵。

    林肯演讲的成功,给了我们这么几点启示:

    一是要想达到语言简洁、明快,就要对演讲词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二是要熟练地运用演讲这门艺术的逻辑力量。

    演讲不是表演,演讲的逻辑力量远远超过表演式演讲的艺术效果。在林肯的演讲词中,演讲的中心思想贯穿于始终,具有强有力的逻辑力量。

    三是内容要集中,文辞朴实精练,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

    正如葛底斯堡献辞仪式举行之后,演讲家爱德华·埃弗雷给林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刚刚接触到的主题,您几句话就表达到了……”

    语言的简洁,具有无限的魅力。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把追求语言的简洁、明快、中肯、准确,作为有效演讲的重要手段之一。

    ●情感真挚

    在演讲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演讲的形式、内容以及内在的哲理对演讲效果的作用,还要考虑到演讲的对象是人,所以演讲要以情动人。听众最忌讳演讲者在演讲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的大道理。听众喜欢的是演讲者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演讲者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它只能来自实际生活,来自切身的感受。作为演讲者,要想打动听众,他首先必须打动自己。只有通过感情才能发现对方、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产生心理“共振效应”。

    1917年5月14日,一次演讲正在进行着。在演讲台上,一个有着矮壮身材的人正在慷慨陈词,他时而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时而有力地挥动双臂,时而俯身,时而后仰,那激昂的声调、适当的动作,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力。

    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演说家列宁。列宁的演讲可谓独树一帜,不仅演讲的内容结构严谨,论证清晰、有力,善于抓住关键,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一针见血。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是他饱满的激情和内在的力量。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对敌人的蔑视,对人民的爱,是他的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讲中,他总是那么热情洋溢、精神振奋。同时,他也善于借助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自己的满腔激情灌输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列宁的激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成分。他的演讲也不以美丽的辞藻来哗众取宠,不以无病**来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坚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是非功过的正确认识来激励、鼓舞群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讲,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军事生涯之际,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中说:“我就要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我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谣中的两句……”他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进行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结束时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