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调解纠纷的技巧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及时调解纠纷的技巧 (第1/3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产生矛盾,引起争吵和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及时解决、“化干戈为玉帛”的话,必然会给彼此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调解各种纠纷,使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工作愉快。

    ●调解纠纷的语言艺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经济纠纷的数量和种类日渐增多,而且由于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过去劝一劝、压一压就可平息的纠纷,现在却不那么简单了,这就对调解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所共知,调解意在向当事人晓以法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促使负有责任的一方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使享有权利的一方谅解对方的过错,在打通思想、提高觉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握手言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调解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代表严明的法律,不得带有倾向性,这是调解语言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在具体的民事调解实践中,要使调解语言顺利地为调解对象所接受,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言辞恳切,合法合情

    既然是调解,那么调解的双方均属于没有什么严重冲突的人民内部矛盾,应以和平解决为最佳途径,这就要求调解语言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要符合调解对象的特定心理。有时调解语言虽然合理、合法,却不合“情”。可见,调解语言不可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调解对象的不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调解语言。

    2.因人而语,忠言不逆

    世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良药也裹上了糖衣,变得可口了。既然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也未必逆耳,这就取决于说话方式方法的优劣了。调解人员要抓住调解对象的自尊心理、爱面子的心理,从维护双方名誉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忠言的表达深刻得体,忠言也变得顺耳利行了。

    3.先表“赞同”,后诉歧异

    调解员在进行调解时,由于其特定的身份,往往使调解对象持有紧张、戒备乃至对立的情绪。要使自己的意见易于被调解对象接受,不妨适当采用“赞同”的方法,即强调谈话双方在某一方面的“一致性”,如强调共同愿望,或者肯定对方某一点意见的正确,等等。这种寻找“一致性”的方法,有助于打消调解对象的对立心理,平定激动情绪,从而理智地、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这种找共鸣点、先赞同长处后驳斥短处的调解语言,既使调解对象的委屈、愤怒心理得到了平衡,又使其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自己的意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嘉奖常常会成为鞭策其严于律己的动力,但是在吵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情绪激动,往往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调解人员应该适时地点明争吵者引以为豪的地方,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解决问题,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荣誉,于是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位名叫小丁的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两人吵了起来。这时,站在小丁旁边的一位老人发话了,他拍了拍小丁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的脸一下子红了。老者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在这个例子里,被唤醒的荣誉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伙子由于打抱不平而与人争吵,那位老者及时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过光荣榜,暗示他吵架会损害他的荣耀。小伙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于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强调争执双方的差异性

    这种方法是指不对争执双方做人格上的评价,而强调双方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客观上起到褒贬的效果,从而化解争执。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直接褒贬至少会引起一方的不满,甚至伤害其自尊心。因此,劝架者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应该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孰优孰劣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二者在个性、能力上的差异,在客观上肯定一方,使其心里得到满足并放弃争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