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海的女儿》

    第五章《海的女儿》 (第2/3页)

毫不在意,在吕组长看不见的角度,伸出五个手指晃了晃。

    几秒钟后,胡厂长闭了下眼以示同意!

    心中暗骂:你这小狐狸仔子,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本事赚这钱。

    之后,江山那双笑眼立刻恢复了清澈。

    在咽下最后一口包子后,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按照原文的意思,这句话应该翻成:你像个发情的袋鼠。”

    “啀,”吕组长茅塞顿开:“这么翻倒有点像骂人的意思了。”

    胡厂长长吁一气:“什么叫像,这本来就是骂人的话。”

    说完,胡啸拍了拍江山的肩膀,这小子仿佛能猜到自己想说什么。

    江山早已经料到,胡啸其实知道该怎么译,但碍于自己的身份或时代的承受力,不敢贸贸然说出口。

    于是,江山就替他说了出来。

    “那就这么定了?”

    “定了,”胡厂长当即拍版:“咱们也该让人民群众听听西方骂人的方式,西方不文明的地方也不少。”

    看着吕组长修改后的剧本,胡厂长又重重的拍了拍江山的肩膀:“江山这条值五块,吕组长一会别忘了结给他。”

    吕组长以为自己听错了:“五块?”

    “对,”胡厂长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你小子还真是个人才,上班没两天,就已经挣了7块了。”

    江山倒没觉得什么,谁要你自己不敢说呢,嘴上却恭恭敬敬:“感谢领导栽培。”

    胡厂长边走边回头:“明天的午饭你负责啊!”

    “一句话的事。”

    80年代前后,大众的观影热情空前高涨。

    只要有电影放映,无论什么题材,放映场都挤满了人,电影票成了供不应求的俏货。

    那时的电影票,早已成为人际交往的“敲门砖”。

    别说拿它去换肉票、布票,你就是拿它去换肉和布都有人愿意。

    所以,目前这段时期,也是浦江译制厂赚的盆满钵满的高光时期。

    下午三点,由于《追捕》这组的译制工作非常顺利,配音导演杨白通知江山提前下班,剩下的就是专业配音演员的任务了。

    约莫20分钟后,一直步行的江山拐进了一条名为“安和街”的弄堂。

    这里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杂院,其中一处挂着51号门牌的大杂院,就是江山在这个时代的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