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任务完成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百六十三章 任务完成 (第1/3页)

    解剖学上说,

    人类的瞳孔能在狂喜、兴奋、悲伤等心情短时间内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在几十毫秒的时间内收缩或者扩张6~7倍。

    这是人体生理结构上,和心情关联最密切的器官,不以人为主观意志而转移。

    就算那些受过专业反审讯训练,能控制细微面部肌肉,从而达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境地的微表情管理大师。

    他们的瞳孔变化,依然能清晰的反应出内心情绪的起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西洋画派从来都非常注重人的眸子。

    能表现人物心境的眼神,能表现空间结构重合复杂的镜子,和能表现色彩光影的灯火与烛光。

    这三点,是油画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的,临摹大师名家作品中非常需要注意的难点和要点。

    东方画派则更是对人物眼神的刻画水准,达到了接近病态苛求的地步。

    画人画目,画龙点睛。

    盛唐官至大理寺少卿的名臣张彦远,在他的评点历代绘画名家的功过得失的著作《论画六法》中,就曾提到过——“为画有法,观眼有灵”这个观点。

    认为国画中,如果观众能从人物的眼神中看到灵气和神采,那么这幅画就是有章法的。

    揣摩模特不同的眼神,并用毛笔在纸上将其还原出来,这是历朝历代东方画工所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

    东方艺术作品,

    从国画的各个流派,到受到东夏文化圈影响的健陀罗佛教艺术,中亚美术风格、甚至部分希腊壁画、雕塑的艺术作品中,都能清晰看到这个特点。

    顾为经曾经阅读过相关的艺术理论书籍,也和林涛教授请教过这个问题。

    林涛教授认为。

    无论是早期健陀罗佛教艺术,还是东夏为王候将相所挥制的人物画,都非常注重人物的庄重威严。

    画师想让观者心怀敬畏,不敢亵渎。

    为了表现庄重,这些画派习惯于将画像甚至是雕塑平面化、扁平化。

    不管是带着神性的佛像,还是我们常见的清代宫廷中的帝王画像,名臣图谱,几乎全都是威严端坐的正脸像,就是这个道理。

    清宫野史,

    意大利人郎世宁曾经给清圣祖康熙皇帝,进献过一张西式侧坐的肖像油画。

    他侧重空间透视,画的“惟妙惟肖,眉眼五官纤毫毕现”,想要以此讨好这位东方土地的统治者。

    结果康熙帝勃然大怒,

    认为画面人物坐姿虚浮,明暗不清,豪无威严,有形无神,俗气之极!命令将这张有毁圣颜的画作销毁。

    郎大人这才从此认命,改行研究新体画去了。

    国画人物往往不会有丰富的五官变化,也不像西式油画习惯大面积的用阴影,或者透视来表现真实的空间感。

    这就更加考验画师的水平,

    过于庄重,就会显得呆板,没有了人气。

    因此,所有人物的精气神,灵动的气质和飘逸神态,都需要画师用高超的技巧,在一双眼睛上点出来。

    从眼观心,再观人。

    这也就是东方画家所谓的重意不重形的“心象”。

    原理顾为经都懂,可是具体应该怎么画,他却一直介于似懂和非懂之间。

    就像学会了物理公式却不会解题。

    到底画出什么样的眼神,才是能透露出内心情感的眼睛?

    他总不可能像是电子扫描仪一样,将模特的瞳孔一点点的扫在纸面上吧。

    林涛教授却无奈的告诉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道理已经教给他了,剩下的只能让顾为经自己悟。

    如果是曹轩老先生这样的绘画宗师,

    自然可以凭借着近百年的绘画积淀与心中那一口岁月变迁,世事烟雨所养出气,凭空在壁画中点出让观者震撼的眼神。

    曹老离百岁已经不远了。

    一个世纪时光的磨炼,足以让一个艺术大师达到技近乎道的地步,哪怕随笔信手一画,照样是眉眼生动。

    但顾为经这样的小孩子嘛,

    无论是技巧,还是人生阅历,都实在太过于青涩了。

    画龙点睛就别想了。

    就算是画人,硬生生给一个空白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