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宝瓶·误会
第68章 宝瓶·误会 (第2/3页)
“有没有搞错,梁斯革不是研究了很多抗震结构吗?为什么会这么说?”
“可是他说的也没错啊,他本来就是古建筑专业的,研究这些古塔为的就是保护古建筑啊,严格来说,建筑设计不算他的主业。”
“不是吧!我一直把他的论文当圣经来看的!他现在推翻自己的理论,那我怎么办啊?”
“是啊!”
就在同学们对梁斯革的发言表示不能理解时,却听音箱中熟悉的嗓音,又响了起来。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我个人的想法看,无论如何研究抗震结构,我们都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学堂内再次安静下来。
他的声音在一直紧闭双眼的何楹耳中,变得愈发清晰: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在破坏力极其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论多么完美的建筑结构,都无法百分百保证不会遭到破坏,这也是我反复强调,古塔建造场地与震害程度相关性的原因。至于研究古塔抗震性能,我的初衷确实是为了修复和加固古塔,但同时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一种思考,就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古建筑结构为参照,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应对,破坏力没那么强的地震?于是,一座位于山西SZ市、始建于1056年的全木结构塔,走进了我的视野.”
接下来的内容,梁斯革便将自己对应县木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单介绍,整个学堂的师生包括楼心月和唐果果在内,竟然也一丝不苟地听讲。
可唯独何楹在听到梁斯革那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话时,心中霍地一紧,将其他内容完全屏蔽在了耳膜之外。
是这样的吗?
自己之所以因为地震的记忆,产生应激反应,不是地震本身,也不是因为爷爷的离世。而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根本就不相信,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可以对抗地震这样的天灾?
这不可能!
一个热爱古建筑并且要为之奋斗终生的古建专业学生,竟然会对自己的专业信仰失去信心?这太荒谬了!
可是、可是谁规定,从事古建行业的人,就一定要相信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何楹心中纠结,但还是安慰自己:那是百年难遇的天灾,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几次记载,这样的破坏力根本就不能作为,榫卯结构抗震性能的衡量标准。况且,中式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最强,是公认的事实。
自己究竟在胡思乱想什么?
她的色盲,就是眼睛病变导致的,不可能有别的原因。
无数个念头在何楹脑中闪过,又被推翻。如此重复几次,终于被台上主持人甜美的嗓音打断:
“非常感谢梁斯革同学带给我们的精彩分享,同时,也请大家关注全国高校抗震交流赛的报名时间。争取能与梁斯革同学在赛场上,切磋古建筑的抗震观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请梁志博教授上台,为我们说一说,《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研究的设想,有请。”
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梁斯革与梁志博完成了舞台的交接工作。
“这样,我先来介绍一下标准的编制背景。”
梁志博教授虽然年过半百,可演讲起来,却仍是声如洪钟:
“建筑抗震韧性,是指建筑在设定水准地震作用后,维持与恢复原有建筑功能的能力。近年来,美国、RB等国家主要从事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研究的学者,相继提出了抗震韧性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建筑、建筑群以及城市的综合抗震性能要求,也由“地震安全”提升到了“地震韧性”的层面。目前,国际上关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有三部标准,分别是 FEMA-P58、REDi Rating System和 USRC Building Rating Syste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