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下昂·两错

    第73章 下昂·两错 (第2/3页)

上绿下青,民国年间却是东边上绿下青、西边上青下绿。而1959年为了让长廊施色与排云门协调对称,便都改成了上青下绿,完全与光绪年间相反。你能说,这是遵循原则吗?”

    “不能。”何楹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可她心里并不认同,“可我不明白,既然历史上是上绿下青的原则,为什么后来要改?”

    “为什么改?”

    老爷爷听到这个字,似乎有了笑容:

    “这就是你的第二错,抱令守律。你要知道,改,又叫变!有思才有变,变则通,通则达!若是不变不改,那中国的古建筑不都是干阑式建筑了?还哪来的什么飞檐斗拱?亭台楼阁?如果不涉及修复和历史,只谈发展,那改,决不是坏事儿。这彩画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给本是封建皇族享受的彩画赋予新的用途和意义,那这门官式彩画技艺就只能是个摆设!年轻人不了解,那还怎么传承下去?怎么发扬光大?”

    老爷爷的话,振聋发聩。

    越来越多的游客,被他的声音吸引过来,纷纷拿出手机,拍下那一副角落里的落墨山水,又默默转去别处,欣赏彩画。

    而老爷爷虽然满头银发,皮肤干瘪,可伫立在落墨山水前的身形,却是挺得笔直。与身边的廊柱一般,即便油漆斑驳、木纹开裂,却仍然撑起梁枋斗拱,为世人诉说着古建筑的过去,让世人梦想着古建筑的未来。

    何楹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改变某种历史的人。

    更何况自己的眼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色盲症分不清红绿,她很想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可以。

    却还是泄气一般说了句:

    “我一定尽力,可以现在的现状来看,要改变,还是不容易的。”

    “那故宫修文物的,还要与时间对着干呢!他们就容易了?”老爷爷一听何楹说了这话,登时不乐意了,“你们都是逆势而为!自然不比旁人顺风顺水!未来的逆风局多着呢,如果连这点儿气魄都没有,那还不如趁早改行算了。”

    老爷爷说着将拐棍重重点地,可不等何楹回话,便又像忽然想起来什么一样,“哦”了一声,说:

    “我听你说红邦绿肚实例的时候,在椽高上三分之二刷红、下三分之一刷绿这段,你停顿了两秒,说完后似有心虚,完全不比你其他时间利落干脆。便断定你,色感不强。”

    “您怎么知道?”

    何楹心里一惊,她以为自己将突然发作的红绿色盲掩饰得很好,却不想还是让老爷爷发现了破绽。

    却听老爷爷答非所问,语气竟缓和了不少:“眼睛不好,不是坏事,你可以用心去感受这些彩画的魅力,即便没有颜色。”

    老爷爷说着,抬手拍了拍胸脯:

    “你要知道,五彩斑斓不在眼中,雕梁画栋却在心里。”

    “是,我知道了,谢谢您的指点。”

    听罢这句话,何楹的双眸第一次有了光芒。就仿佛一个半梦半醒十一年的游魂,终于在此刻被叫醒一般。

    她急忙拿出手机,想问问能不能留下老爷爷的联系方式,方便以后请教。

    却听见一个年轻女孩的惊呼:“妈!你看那个,是不是我姥爷?”

    “哎呀爸!您怎么跑这儿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中年女士便从何楹和顾招娣身后跃上台阶。她见这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直与父亲聊天,就知道这老爷子准是拉着别人说些有的没的,便不好意思地道歉:

    “真是不好意思!我爸他眼睛得了白内障,今天本来说好带他去看病,他出了家门就奔颐和园来了,我们拗不过他也就跟来了。这不我们刚去个卫生间的功夫,再出来就找不见他了!”

    “哼!我这么大的人了!就是来这转转,又没怎么着!你们真是!”

    听着女儿对这两个学生的控诉,老爷爷非常不满,用拐棍挡开外孙女的手,就要离开。却在下台阶时,一个踉跄险些摔倒。

    四人连忙要去搀扶,却又被他拒绝:

    “四十年前,这千柱廊的地仗油漆都是我做的!我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