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论败家没输过

    第291章 论败家没输过 (第2/3页)

。两地分别由永济渠和通济渠连接,这两条钱粮命脉上洛阳刚好居中平衡,故而成了唐朝东都的绝佳选择。

    安史之乱使得河北民生凋敝,地方和中央互相猜忌,结果就是河北江淮这唐朝的两条大腿直接断了一条,中晚唐的钱粮财赋基本都仰仗江淮,通济渠成了唐朝的唯一命脉。

    这种情况下,汴州成了维护漕运安全的新平衡点,并最终取代了洛阳的地位。

    事实上北宋也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定都汴京实质上就是将军事、政治、财赋、漕运(交通)的关键节点重叠在一起方便朝廷掌控。

    在早期赵匡胤或许真的动过迁都洛阳的心思,毕竟972年时汴梁一年的漕运不过五十万石,迁都洛阳的损耗完全承担得起。

    但十年后,汴梁一年漕运就已经激增至四百万石,并且在二十年后更是激增至六百万石,巨大的漕运压力使得迁都无异于在心脏上动刀子,稍有不慎就是自绝。

    只不过,后来金朝的长驱直入也证明了赵光义所说的定都“在德不在险”完全就是一句空谈。】

    “这两渠,乃是人力所为乎?”

    刘备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地图上标注的清楚,这北面的那条水渠从老家涿郡起,勾连黄河,南通江淮,其工程之浩大,只需想想就让人咋舌。

    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唐朝竟能修如此大工程?怎么完全没听这后辈提过?

    “此非唐所为,乃是隋之功。”庞统摇头道。

    多看两眼就明白,这每一段水渠旁都有一个时间标注,恐怕就是此渠的完工时间。

    而再根据那气温变化图上的标识按图索骥便可知,这长渠应是这短命的隋朝所兴之水利。

    “然此渠真乃……”庞统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抒发感想。

    这幅图将对简单,孔明轻易就将其描了下来,随后蹙着眉一段段点过去有了自己的猜想:

    “此渠之功,应为合前人功绩,疏浚旧渠。”

    首先修长的食指就在邗沟上点了点:“此渠乃吴王夫差时所开凿,且那时还有凿黄沟,连泗、济二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