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北宋与政治正确

    第427章 北宋与政治正确 (第2/3页)

    以文驭武的宋朝传统也差不多是这段时间形成,猜忌武将也开始成了文臣的必备技能,将帅的威信也差不多是在赵二一朝被踩在地上反复践踏的。

    名将郭进死于监军田钦柞的侵辱。

    另一名将杨业也是在监军王侁的逼迫下有良策不被采用导致身陷险地,结果王侁不但不救还直接开溜,使得被赞“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忠烈武勇,与士卒同甘苦”杨业壮烈战死。

    后来王夫之总结出了赵二一朝武将们的生存法则: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让,释天子之猜疑,消相臣之倾妒。

    翻译一下就是:夹起尾巴做人。

    真宗一朝就更不用说了,澶渊之盟“名垂千古”,议和苟安成了北宋的“政治正确”。

    “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是当时宋人的怒骂。

    澶渊之盟后,边将如果用心做事会被斥责惹是生非,如果有人发表担忧契丹的言论,则会被文臣讥笑迂阔背时。

    这种情况下武将的地位再次暴降,几乎快成了过街老鼠,也是在宋真宗时期,武将彻底失去了战场的指挥权,以文驭武正式成了现实。

    当时的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有一次跟随父亲去枢密院办事,恰好撞见枢密院的武将马知节和文臣王钦若起了矛盾。

    结果王钦若直接在枢密院大骂马知节,当场把马知节骂哭了。

    等到真宗死了,当时的重臣皆在讨论立储事宜,结果当时身为枢密使的王德用却被晾到了一边,只能无奈发牢骚:“置此一尊菩萨何地。”

    结果这话被旁边的文臣听到,被毫不客气的反唇相讥:你懂个屁!(老衙官何所知?)

    这种极端畸形的风气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看的过眼,当时有洛阳文人尹洙就阴阳怪气的发过牢骚: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后来宋仁宗一朝尹洙考中了进士,恰逢当时范仲淹因指责宰相吕夷简被贬。

    尹洙站出来自言与范仲淹“义兼师友当同获罪”,结果被贬到了郢州。

    后来宋辽战争开启,尹洙被复用任泾原秦凤经略安抚司判官,举荐了当时还是低级军官的狄青。

    并在后来狄青被牵连“公使钱案”时,站出来据理力争力保,才让狄青得以身免。

    结果尹洙因此事又被贬到了均州,最终病死。】

    〖郭进不说了,杨业的死是真的可惜,这位原本在北汉就很出名还被特意赐了刘姓,降宋以后按理来说是最熟悉辽国的人本该大放异彩才对,结果高粱河赵二卵子都被吓没了,最终使得杨业死的这么憋屈。

    赵二:捏了一把王炸我就是要单出一个3,诶,就是玩儿~

    赵老二属实是把政治玩儿通透了,拉一批打一批,外面那批打不过就在内部找一批拉出来打。

    这样说北宋后来那個鸟样倒也能理解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都要在文官面前当狗了那大家还拼啥命啊,让士大夫写檄文骂死敌军得了。

    士大夫选择了和谈,效果拔群!士大夫使用了岁币,效果拔群!

    李世民:将弱,则军不严,帅无威,吏卒各行其是,陈兵自乱,陈兵纵横,乱也。

    兄弟好文采,赞了。〗

    汉长安将军府中,张飞微微睁大眼睛,然后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上写着的“这还带个鸟兵”,略微脸红了一下。

    他倒是不在意言语直白为后世见,但眼看着后世对那唐皇随口所言的赞赏…

    随手把纸条揉成一团,好似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摇头道:

    “说来说去这不就是纸上谈兵?读了点书莫非个个都当自己是孙子了?”

    对张飞这话自然没人有意见,毕竟无论是汉中还是雍凉,亦或是去岁的远征凉州平乱,处事皆可称善。

    而且如今殿中勿要说诸位军师,就连糜竺简雍也是上过战阵的,即便是张仲景这么多年走南访北,亦是长于见识而极少务虚。

    庞统敲了敲桌子委实不客气道:

    “后世说这宋兴文治,此前谈及唐时亦说这宋好修兵法,我还以为其人必有高见。”

    “孙子兵法开篇有言,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