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义的绝唱: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忠孝节义的绝唱: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第3/3页)

。当然了,那些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颜真卿是关中人,家就在长安附近,他压根没有退路。但他没有退路,河北官府里面很多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可是有退路的!

    在当时地域之见格外分明的情况下,一大帮河北人,凭啥跟着一个关中人,效忠朝廷跟安史叛军死磕呢?

    到了现代都还有乡村械斗呢,你去问一问,那些械斗村子里的人,信不信外来户?

    史书,没法只看大略。寥寥数笔之间,往往是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又惨绝人寰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往往有更多不能明说的故事。

    天宝末年,河北的民心,不是什么奉关中朝廷为主,而是“和平独立”!

    换句话说,当时的河北民意,既不想跟着安禄山,也不想继续被朝廷骑在头上拉屎!

    他们没有攻取长安的心思,就想不给朝廷交税而已!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怎么都好,不折腾就行了。

    认清这一点,就能明白中晚唐河朔三镇是怎么回事了,也能明白为什么唐庭最后会跟安史叛军的残部妥协了。

    一切不能解释的“奇怪”问题,都可以得到完美解释。

    颜真卿也知道,自家也就那样了,被坑了讨不回公道,人还要向前看,于是写下了《祭侄文稿》。

    河北是什么情况,当事人颜真卿自然是心知肚明,除了愤恨,更多的是无奈。

    而在展现了统战价值后,河北的世家子弟在中晚唐进入长安为相,然后出人意料又不出所料的脱离了河北基层,并迁居到洛阳附近。

    然后属于节度使的时代开始了。

    安禄山造反是“错误”,那唐庭拼命压榨河北人就正确咯?

    朝廷平叛属于“正义”,那河北人何尝不是在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平”?

    不给大唐朝廷捅一刀,还当河北人好欺负呢!

    是非对错,谁能界定?

    如果单纯以今人的眼光看,颜真卿一族的所谓“忠义”,便显得毫无意义,纯粹就是瞎折腾。

    但我们还是不能这样说。

    因为无法共情古人,就无法理解历史,更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古人有自身的立场,他们有自身的局限性,代入他们,才能知道那时候的得失与无奈。

    腐朽的大唐不必去救,但当时为此抗争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气节与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的原因。

    唐代的人,看到的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的历史。

    而我们的后人,也会把我们的一切,当做历史。我们本身,就在创造和演绎历史。

    共情古人,也是在怜悯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不到过去得失的人,就看不到未来的选择。

    所以说啊,历史的事情啊,还真不能嘻嘻哈哈的一笑而过。

    你今日笑古人不懂,焉知百年后的后人不笑你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