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增量与存量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七百三十章 增量与存量 (第1/3页)

    “大明天国旗帜迎风飘扬。”

    “啊~啊~”

    “天下最伟大的文明,多么的光辉。”

    “让天下百姓向往。”

    “啊~啊~”“胜利之声响亮大明。”

    “赞颂大明。”

    “啊~啊~”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啊~啊~”

    “削平高山,填足洼地,大明人最勤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想的社会让人骄傲。”

    正统十六年。

    火车上坐满了学校的学生,府学的少年们,最小的十岁出头,最大的十三四岁,每节车箱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年一度的游学组织活动,已经是内地行省府学的常态。

    古时只有大户子弟才能承担的游学,已经在学校普及了下来。

    在教谕们的组织下,学生们唱起了歌,一个甲子前的老歌至今也没有过时,听到儿时的歌声,一名老教谕忍不住擦了擦眼角,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许多年轻的教谕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也有些人听过,不过都不影响此时的欢乐。

    每年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从内陆到海外,从海外到内陆,随着大明运输业的发达,铁道轮船的普及,人们的活动范围已经与古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辈子不出村成为了传说。

    工人们除了在工厂里工作,也会在节假日带着家人爬山涉水郊游,每年里从北平到京城,从京城到占城的乘客与商人络绎不绝。

    不可计数的水手与海商,包括移民们多年来找机会回乡祭祖,甚至去海外探亲,特别是各地物资频繁的贸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线。

    天竺仿佛开发不完的宝地。

    绝岛为大明提供无数的廉价质优的能源。

    市场,人力,能源,知识.源源不断的为大明的繁荣打下根基。

    每个大明人从生下来的那天,懂事的时候起,天经地义的认为大明是天下的宗主国,只要是有日月的地方,就是大明的领地。

    所有的国家与地区,只能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宗藩体系已经成为了大明的烙印。

    宗藩天下。

    深入人心,包括海外各地也没有反对,无论内心如何想,事实无法改变,没有人认为大明会倒下,因为如此强盛的大明,超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有些国家有了自己的火炮与火器,还有些国家尝试仿造大明的蒸汽机轮船。

    可这是术。

    没有人能学到大明的道。

    因为这是大明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用尽了一生为大明遗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哪怕是当下的学者们仍然在探索当初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的思路与想法,并且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社会学科。

    随着与天下的交流,大明的影响力传播的越来越遥远,受到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同时,无数的先进知识与文化也在被大明吸收。

    犹如自古以来的中原,例如从天竺地区传入中亚,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胡桌胡椅胡瓜.最后都被中华文明所吸收。

    石刻的孔子雕像仍然放在文庙里。

    当第一个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的雕像建立在北平国子监后,很快各地也开始了模仿,一座座的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雕像屹立在了世界各地。

    无数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留下的名言被雕刻到石碑上。

    对朝廷感到越来越不受控制,更甚至大明工局的影响力已经危及到了皇权,正统皇帝从登基以来,第一次大明外部军事势利,第一次大臣直面痛斥,第一次报纸公开批评皇帝

    从文化到社会各方面,感受到压力巨大的正统文帝,下令在京城修建最高的建筑——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雕像。

    想要通过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的影响力来维持皇权。

    当至高圣道德文圣皇帝的雕像建成,这座奇观引发了人山人海,正统皇帝非常满意,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短暂的效果逐渐的消失。

    皇帝是独夫。

    皇帝也要遵守法律。

    皇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各式各样的叛逆言论公然刊登在了报纸上,大量的学者在公众场合毫无畏惧的讨论新学思想。

    新学早已经不是新学,多年的发展下来,新学逐渐压过了传统的学派,但是新学逐渐分之出更多的学派,有激进的,也有保守的,有只在乎社会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