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车规级芯片,这是一个巨坑!

    第259章 车规级芯片,这是一个巨坑! (第2/3页)

究的专家。

    虽然在芯片领域,他也算不上怎么专业,但是肯定比曹阳强很多。

    所以南山要搞芯片,曹阳肯定是要去找向长乐商量一下。

    “你的专业跟半导体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对湿度、静电这些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那么我就以最通俗易懂的温度来说明,你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向长乐看到曹阳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的还记录一下,自然也是很有积极性的去讲解一番。

    “商业级CPU的工作温度一般为0℃至70℃。”

    “而工业级CPU的工作温度一般为-40℃至85℃。”

    “像是石油钻探等特定种类工业芯片可以达到175℃,甚至更高。”

    “而到了军品级CPU,它的工作温度一般为-55℃至125℃。”

    “当然了,一些特定场景军品级CPU的工作温度也是高达200℃。”

    “而车载半导体的工作温度则为-40℃至175℃,这已经超过一般工业芯片,达到准军品级的水平。”

    “毕竟汽车需要确保在寒冷的北方地带能够正常使用,也要确保发动机舱内温度很高的时候零件也不会失效。”

    “车规级芯片的这些要求,导致它的门槛变得很高。”

    “一部分有实力的厂家,像是英特尔,觉得车规级芯片生产起来太麻烦,使用的又是落后的工艺,售价不是很高,不愿意花费太大的力气去搞。”

    “一部分芯片厂家,虽然想要去分一杯羹,但是实力不够。”

    “这就导致了车规级芯片,垄断性很强。”

    “看起来能生产车规级芯片的厂家可能有个七八家,但是真正具体到某种细分类型的时候,很可能全球就那么两三家,甚至只有一家在生产。”

    “南山集团要搞车规级芯片,先不说能不能搞成,前期的各种投入就非常的夸张。”

    “哪怕是真的搞成了,那么立马就要面临原本的芯片厂家的竞争,人家可以做大成本更低、质量更好,伱的芯片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使用。”

    “甚至就是你们南山集团自己使用,有些客户都还不一定同意你用呢。”

    很显然,向长乐是完全不看好曹阳去搞芯片,搞的还是车规级芯片。

    这绝对是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难啊。

    别看南山集团的规模还可以,这几年也是挣了一些钱。

    但是要搞芯片,完全是不够看的。

    “老师您说的有道理,车规级芯片不仅对可靠性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芯片的价格也有很严格的要求。”

    “半导体公司必须达到主机厂、博世等极其严苛的认定要求,在价格上还必须实现廉价。”

    “这应该也是是国内芯片厂家一点都没有想过要搞车规级芯片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曹阳没有直接反驳向长乐。

    不说他是真心为自己好,才会跟自己啰嗦那么多。

    就是他说的内容,本身也是事实。

    华夏为什么到了2020年,车规级芯片还一塌糊涂,原因主要就是向长乐说的那些。

    背后的原因,还真是很复杂,很难改变。

    就是是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一方面抱怨消费者“崇洋媚外”,总是喜欢溢价购买盒子企业的车。

    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是喜欢把控制类零件给到博世、大陆、采埃孚这些国际厂家。

    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好不容易慢慢的出现了一些能够生产控制类的零件的厂家,他们一方面抱怨自主品牌车企“崇洋媚外”,不愿意把ECU等关键的控制类零件交给他们生产。

    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总是盯着飞思卡尔、德州仪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的芯片,对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国产芯片不屑一顾。

    大家别以为国产芯片厂家就很冤枉,其实大家都不冤。

    因为国产芯片厂家一方面对国内芯片设计商青睐台积电工艺愤懑不已,另一方面又总是采购ASML等欧美大厂的设备,而不愿意尝试一下采购本土厂商设备。

    这可以说是一个死循环。

    你都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

    只能说芯片这么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如今欧美厂家已经形成了垄断性优势,你想要打破这个局面,需要付出的努力就很多了。

    曹阳算是现在国内少部分愿意去挑战这个局面的人。

    “是啊,要么可靠性达不到要求,要么芯片做出来了价格非常贵,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横竖都是没有希望的结果,你让谁去搞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