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大宋天军!

    第三百零二章 大宋天军! (第2/3页)

    只是说来也有些惭愧。

    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领土,但雍鸡关这样重要的关隘把守者却不是宋军,而是边境的少数民族。

    他们处于两个国家的夹缝当中,无力阻拦李朝的进攻,导致边境频频失守。

    在历史上李朝攻破邕州之前,李朝就多次派兵袭扰边境关卡,劫掠门州、冻州、下石、凭祥、西州、上石、西平州等大宋的边境羁縻州,给边民造成严重威胁。

    若非如此,也不至于让侬智高振臂一呼,一呼百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区区数千人的部队,发展出数万人。

    都是被李朝压迫而奋起反抗的边境少数民族。

    侬智高如今在边境的威望其实一般般,历史上需要他多次反抗李朝,多次招兵买马,实力越来越强大之后,才被周围侬姓、黄姓等边境各部落推崇。

    此时他还没有到后来那样的地步。

    不过他爹侬全福威望很高,以前是边境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势力,带领各部落反抗李越。

    所以侬智高与边境很多部落首领都认识,看在他死去老爹的份上,那些诸洞诸部落的首领基本都会卖他个面子。

    有他带路,一路就非常顺畅。

    狄青从邕州出来,走了大概十多天的时间,过古万(扶绥)、太平(崇左)、思明(宁明)等大州,最后终于抵达了距离凭祥洞十余里外的西州。

    这一路上其实都是大路,而且有不少平原区。如太平州和思明州就是平原众多,土壤肥沃之地,有诸多部落在此生存,甚至还有很多汉人百姓,与这些边境民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

    但狄青还是走了十多天,并非道路不好走。而是森林太多,加上每到一地,侬智高都要给他介绍当地首领,因此耽搁了一些时间。

    不得不说,虽然是平原区,可林木也太多了一些。后世宁明370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大多数都是平原。但在此时大多数地区都是森林,一望无际的林海,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

    怪不得古代向朝廷进献木料,都要从西南的广西运过去,这木材资源的丰富程度,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狄青出身于山西汾州,16岁就打架斗殴被编入汴梁禁军,哪见过这样无边无际的林海,一路上都是啧啧称奇。却又把这样奇特的地形记在心里,思忖着若是他来这里打仗,应该如何调兵遣将。

    等到七月上旬,他与侬智高就到了西州。

    光听边境某某洞某某洞,还以为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都居住在山洞里。

    但实际上洞也可以说是峒,属于当地的行政名称,对应的话有点像是大宋的乡镇,规模跟镇子没什么区别。

    西州就是一条街道作为镇子,当地乡民都居于山间耕作。而西州少数民族首领,州主黄应文不能说是少数民族首领,反而更像一个当地的地主。

    他穿着汉人穿的绫罗绸缎,居住着汉人富豪住的大宅第,行事作派,说话方式,都与汉人无异。

    这也是西南边境少数民族首领常态。

    除了还居住在深山里,还过着传统生活的少数民族以外,下山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的厉害,到了后世很多西南的黄姓汉人,祖上其实就都是这些少数民族。

    黄应文热情地招待了狄青和侬智高,随后亲自带着他们前往凭祥洞,与凭祥洞的洞主覃大福会面,给他们介绍了当地情况。

    七月九日,上午辰时。雍鸡关以北的官道上,一行千余人的队伍,骑着马匹,缓缓地向前行进。

    狄青抬起头看着四周山梁,周围的山其实都不高,也就几十米最高不到百米的小丘陵,但林木茂盛如海,路边杂草丛生,官道虽宽阔,却起伏不定,行走还是非常困难。

    宋越边境也时常能够看到骡马商队,谈不上多繁华。

    然而在大宋全面开放贸易,鼓励商业发展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广西商人去越南进购香料、象牙、首饰回国贩卖。

    这一队骑着战马的宋军出现在边境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只是狄青作为大将,自然不可能傻乎乎地毫无准备。身边外围是由侬智高的本地部队防御,内圈则由火枪队时刻保持警惕。

    一旦发生战斗,除非侬智高忽然叛变,否则只要外面的部队拖延个几秒钟的时间,已经上弹的火枪队就会第一时间开枪,足够应付除李朝主力之外的任何势力了。

    侬智高现在得到了朝廷的赏赐,成为地方官吏,那就自然不可能也不肯叛变——当叛贼哪有当朝廷命官舒服?

    所以狄青非常安全。

    当地土著也没有攻击他们,反而与他们相处极为融洽。

    他们巡视了雍鸡关,狄青看到了破败的关隘,虽然城墙还在,却已经斑驳开裂,很多地方干脆就失去了屏障,沦为了一片废墟。

    狄青的注意力全在地形上,在接下来的几日,他不断观察地形,描绘舆图,确定了对李朝的主攻方向。

    与此同时,杨察也开始调动兵马,联络诸部,让他们派遣兵力,云集于西州。

    火器军的主力亦开始向西南移动。

    只是雍鸡关关隘附近来了一支小规模宋军驻扎,自然是引起了位于谅州的郭盛溢的注意。

    边境毕竟人来人往,也有不少越南人去大宋做生意,因此很快消息通报到了谅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