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风水轮流转(二合一章节)
494.风水轮流转(二合一章节) (第3/3页)
唐晓棠笑道:“普光和善智慧都倒了,更别提他们了。”
雷俊:“大明人间的周明哲情况较为特殊,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他修持较为传统的儒家经学路数,他可能已经立地成圣了。”
唐晓棠撇撇嘴:“活该。”
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归墟里那条蛟龙,水平也相当不错,当初要不是考虑进空桑,我差点忍不住把他干掉了。”
雷俊知道对方说的是归墟鲲鹏妖圣之下第一大妖,覆海蛟王,乃是相当于人族九重天圆满层次修士的大妖。
实力强横之余,修为精深,有成就妖圣的潜力。
“巫彭谯长老预计比巫咸赵长老晚。”
雷俊言道:“如果晚的多了,可能被大唐这边张居士、黎道兄还有慧因大师他们后来居上。”
张徽、慧因、黎天青如今都已经臻至九重天四层境界。
慧因在专修一脉后,境界提升飞速。
张徽修持儒家经学,在臻至五经圆满,得平步青云后,冲击仙境将比其他人更快。
曾经大同萧族族长萧静,已经先一步臻至九重天五层圆满。
但如果没有大意外,她快不过张徽,反可能被后者超越。
虽然都是五经圆满平步青云之姿,但论其他方面资质和潜力,双方不在一个档次上。
至于其他人,如果没有特殊契机,则要更晚些时候了。
唐晓棠看着雷俊给许元贞回信后,强行按捺自己前往大矩时之渊的冲动,转而返回空桑。
道门会盟,针对大明人间将要有动作。
幽垠、连山方面如何反应尚不知,唐晓棠暂居空桑,静观其变。
雷俊则终于离开地海,经由大唐人间,返回蓬莱。
虽然自人间走过,令他这段时日疗养的仙蕴再次流逝,但雷俊对此并不介意。
反馈人间天地的同时,也是他进一步得到人间天地反馈的过程。
仙蕴法力虽然实打实流失,但揣摩天地自然道理,种种奥妙回馈自身,于雷俊修行而言,亦是一重收获。
受此裨益,他继续修行。
推开仙门登临仙境,于他而言,不过是又一重修行上全新体验的开始,静心凝神之余,更充满乐趣。
回到蓬莱,端坐观天台上,雷俊抬手。
太乙破阙剑悬浮在他面前,碧绿的九渊真火海洋随之展开。
茫茫火海中,除了太乙破阙剑,这时再添另外几件剑器法宝。
北极剑。
周天剑。
瀚海剑。
广莫剑。
太乙破阙剑被暂时搁置一旁。
雷俊接下来以九渊真火炼宝,首先从北极剑开始。
这柄由雷俊本人炼化的法剑,微微震动下,剑身表面出现从前未有的变化。
仿佛水波般荡漾的同时,剑刃仿佛开始变得虚幻透明,甚至失去形状形体。
仿佛融入虚空中一般。
类似道法意境,从前在太乙先天塔、太乙破阙剑、渡虚梭和南晋蜀山派的太乙华裳那般法宝上都曾出现过。
涉及深奥虚空奥妙的道法意境。
凭雷俊当前修为实力与境界体悟,虽然不似许元贞寰宇仙体那般独具一格,但对于虚空道法奥妙的掌握,同样已经精细入微。
此刻,他便重炼北极剑,并将种种变化融入其中。
并非是将北极剑炼成第二柄太乙破阙剑。
但接下来,雷俊的元磁飞剑再穿越虚空界域阻隔降临人间,使用北极剑便也方便许多。
北极剑之后,再是周天剑。
雷俊专心致志,祭炼一柄又一柄飞剑。
…………………………
在雷天师祭炼法宝的同时,归藏通往大明人间的门户,悄然洞开。
再次作为龙虎山天师府代表的楚昆,向借居于此的灵山大巫赵谦然、谯洋、雷蕾等人行礼:
“晚些时候,归藏这里,需劳烦灵山诸位关照。
希望不会打扰到巫王休养,否则便是贫道等人的罪过了。”
赵谦然摇头:“哪里,楚长老太客气了,是我等承蒙贵派此前多番关照才是,现下助一臂之力,理所当然。
若非吾王尚在静养,我等恐她受扰,这趟本应该随诸位道长一同入人间,为各位分忧才是。
如今不能成行,万望各位道长见谅,请楚道长放心,我等定会守稳归藏门户。”
楚昆和他身旁木淳阳等道门高手尽皆回礼:“多谢灵山诸位。”
于是,接下来,由木淳阳打头,除大宋纯阳宫当前主要留在大宋人间稳定局面外,各方道门高手齐聚归藏,再经由归藏,一同前往大明人间。
人间这边,归藏门户位于西南之地。
这些年来,大明朝廷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
对南方,则以监视为主。
负责处置南疆重要事务的人,乃总督川黔之地的重臣郑庆。
但这次,他再如何慎重监视,也没有用了。
如今大多在五代十国人间活动,名号已经重新传入大明的真武观主木淳阳。
大唐人间的龙虎山长老楚昆、蜀山派掌门章太冈和纯阳宫长老岳西陵。
今汉人间的昆吾派掌门张海鹏和蜀山派掌门陈令风。
足足六位道门大乘高真一同拜访这位大明川黔总督。
木淳阳倒是没有一上来就动作激烈。
他把郑庆给扣了下来。
消息自西南传回大明京城,顿时朝野震动。
“他们想要干什么?”明皇韩致宁目视面前群臣。
首辅周明哲轻叹一声:“蜀山元掌门虽没有轻举妄动,但对面将人扣下的举动已经表明来意……他们,是冲着乾坤日月壶和仙霄钟来的。”
乾坤日月壶与仙霄钟,皆大明蜀山派传承多年的顶尖法宝,素来同垂天鞭、三山离火罩、渡虚梭并称。
其中乾坤日月壶更是汉末人间分流以前蜀山派便传承的开山至宝之一。
早年时,因为韩青陶之乱,乾坤日月壶和仙霄钟都被大明朝廷收缴,直至如今。
大明蜀山派自元青瓷以降,无人敢于置喙。
但现在,情形似乎全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