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顺臣纯臣

    第216章 顺臣纯臣 (第2/3页)

己猜到圣意了。

    “李锡拿到了达奚抚的匿丧不报之把柄,逼迫他为从犯,两人收买妖贼,谋划叛乱。然而,跳梁小丑,不能拂圣人天威之分毫……臣是否以此结案?”

    “允。”

    “臣会秘查,到底是谁暗中帮助刘化、李缩,使他们进入鸡坊、羽林军,之后杀人灭口。

    李隆基随手一挥,高力士便捧出一份圣意。

    “任杨国忠光禄大夫,兼大理少卿、殿中少监。”

    “臣,谢陛下恩典!”

    杨国忠大喜过望,感激涕零。

    光禄大夫是从四品的朝衔,大理少卿是查案之职,殿中少监分掌天子近务,方便入宫禀奏。圣人之意很明显了,要他盯着朝臣,查查到底是什么人在心怀不轨。

    “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退下吧。”

    “臣告退。”

    杨国忠俯着身子倒退出大殿,方才擦了擦脸上的泪痕。

    这一刻,他回想起了在川蜀时那段微寒的岁月……当年又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如此飞黄腾达?

    继续往外走,他看到了王鉷。

    仅在两年前,他看王铁还得仰视,但今日再看,其人也不过尔尔。可惜,衣袍还不一样,彼此之间还有红袍与紫袍的差距。

    如此看来,刺驾案必是王缺办的。

    “王鉷,你好手段,一到骊山就把李锡、达奚抚灭口了。”

    杨国忠心中这般说着,脸上浮起笑意,行礼道:“见过台辅。”

    王鉷点点头,作为杨国忠的官长,以算是客气的语气道:“你做事辛苦了,待我面圣之后再与你分说。

    “是,台辅。”

    杨国忠又向薛白使了个眼神,自出宫而去。

    天高云阔,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改名改对了,道长真是神了!”

    一名宦官从大殿出来,是高力士的手下,也是圣人潜邸时就在身边的老人了,名叫冯神威。

    从“力士”“神威”这些名字,或可遥想圣人年轻时肃清武周妖风的志气。

    王锚两步上前,问道:“圣人先召见谁?”

    “王大夫请吧。”

    冯神威抬手一请,倒不忘向薛白看一眼,颔首示意道:“薛郎再稍待一会。”

    “冯内官有礼了。”薛白执礼道:“应该的,我等得住。”

    王鉷背对着薛白往大殿走去,听得这平静的语气,脸色不由凝重了些。

    今日面圣就像是一场考验,他比薛白紧张得多。

    刚刚上殿,王铁便跌了一跤。

    “陛下,臣听闻竟有如此悖逆之事,肝胆俱丧……伏惟陛下无恙,臣恨不能以身替之。”

    “好了,好了,你当朕没见过世面不成?”

    御榻上的李隆基竟是笑了笑,拍着膝道:“一点小场面罢了,比不得当年。”

    也是,一个用猎狗小弩的妖贼、一个羽林军的妖贼、二十余草民,岂值得与武后、太平公主相比?到了七月十五日,对比那两个女人,这些叛逆真的就与浮尘一样。

    王缺终于稍微松了一口气,俯拜在地。

    “臣之逆子,实为孽畜,举荐妖僧;臣之兄弟,实为蠢材,督工华清宫,出了这等疏忽。臣罪该万死,伏请圣裁。”

    “朕该如何罚你?”

    “臣请…….”

    王缺犹豫着,想到李锡、达奚抚之死,是真的害怕,刚刚放松的心弦又紧绷了起来,莫名觉得背脊上凉嗖嗖的。

    他干脆也不说虚的,实实在在说了一个可行的。

    “臣请罢官。”

    “哈哈哈。”李隆基恢复了往日的恢宏气度,“十郎说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要反,朕尚且只是降官,你这算什么?起来吧,案子杨国忠已审结了,李锡愧对圣恩,自裁了。”

    “李……李锡?”

    “他在这殿下哭得死去活来,何用?”李隆基不欲多说,难得有隐隐犹豫,问道:“河南道的灾情,王卿是如何看?”

    王鉷一愣,有些摸不着头脑,努力跟上圣人的思绪,应道:“天下之大,有州县受灾是常事。河南道二十九州,今夏旱情遍及许、陈、汝三州,好在各州县皆有社仓、义仓赈灾,实无事。”

    “些年呢?”

    “亦是天下无事。”

    “重修义仓法,不论田亩,按户出粟……..可迫及无田亩之平民?”

    王答道:“陛下过虑了,右相此举,意在使官吏、商贾出粟。至于所谓‘无田亩之平民’,臣不知所指何人,大唐编户皆有均田。无田亩者,无非逃户、私奴,朝廷又如何要他们出粟?”

    殿中安静了下来。

    高力士懦了懦嘴,想说些什么,但不知从何说起。

    若是从“大唐编户皆有均田”这句话开始……圣人都已经年逾六旬了,难道要劝圣人动“均田”二字?这是大唐立国的根本制度啊。

    李隆基则像是没听到王缺话里有任何不对,淡淡道:“刘化的供词说,他养父是平民,被义仓法害死了。

    “无稽之谈。”王缺当即反驳,“杨钊…….国忠不知亩税,才会被这等荒谬言语哄骗。义仓收粟,亩纳二升而已,丰年收,荒年出,为的是百姓!右相重修义仓法,更是使贾商富户纳钱财,减轻了百姓负担,而灾年能有更多粮食赈济灾民。

    说着,他郑重执礼,道:“旁的事,臣不知。唯钱粮之事,陛下但信臣无妨。”

    “是吗?”李隆基像是在自言自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