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藩篱寄武当

    第三章:藩篱寄武当 (第2/3页)

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尚能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

    登完了上下十八盘,到得金顶,入了玉虚宫,来到场内,早有个高台在中间立着。

    正对着高台的上首方向,一檐主看台,三把檀木太师椅安安稳稳地放着,上遮镶红黄伞盖。

    檐前挑着“钦定大明诸教经论大会”,左右有联曰“博文强体,兴大明国势;谈经论道,正诸夏邦风。”这一十八个大字写得遒劲有力,就算不识字的江湖莽汉看着也是赏心悦目。

    会场中间是辩经区,四围是观众区。观众区分为五大区,按所属广义上的教派而来,依次为“儒、道、佛、胡、散”。其中,“胡”指的主要是番邦传入的如祆教、景教、明教等教会。严格地来说,佛教也是由外邦传入的,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本土特性,而明教虽源自波斯摩尼教,早在唐朝时便已传入中土,其时已经本土化了,却又归入了“胡”类。“散”则指的是武林中那些没甚宗教信仰、以行业相同聚在一起的教派如丐帮、担行、漕帮等,还包括一些游侠散仕,他们来无非是看热闹的。

    巳时,道观中钟声齐鸣,大会正式开始,会场内早已聚满了各路英雄。一身长八尺、龟形鹤背、眉目俊雅、精神奕奕的道士上了台,抱拳四顾,然后退开来站在台角。众人识得他便是武当派第三代掌教真人孙碧云,道号虚玄子,果然是张三丰祖师的得意弟子,这一顾间,便让众人少了不少聒噪之气。

    随后便见一队王府亲卫簇拥着汉王朱高煦登上了主持台正中位上。另一队着金鱼服的锦衣卫护着另一人登上了左边之位。会场上顿时炸开了锅,有欣喜的、有疑惑的,有愤怒的,有惊惧的。

    原来这左边正是当朝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此人果敢狠毒,办事高效,善骑射,又能迎合圣意,因而深受朱棣信任,私下里却是狐假虎威、作恶多端,与不少江湖败类狼狈为奸,构陷他人,弄权贪财。只见他上了台,滴溜溜的眼睛横扫了一眼会场,露出狡黠的笑容,一拂衣,坐了下来。

    孙碧云走上前来,先是朝朱高煦和纪纲深施一礼,随后转过身来,往前走了两步,抱拳四周,唱了个诺,道:“列位,方今治世,教化大兴,天下各派,秉承传道布德之志,虽信仰不同,却是殊途同归。鄙派有幸沐皇恩,承圣令,举办此次经论大会,蒙各路英雄豪杰不辞辛劳,赏光前来、莅临僻壤,当真是蓬荜生辉,荣幸之至。家师因年事已高,且云游四海多年,仙踪难觅,就由碧云在此代表合山道士,对各路英豪的到来表示至诚欢迎,有招待不周之处,伏乞见谅。此次经论会由汉王殿下亲临主持,有请汉王赐谕。”

    朱高煦起身抱拳四周,高声道:“各位英雄,本王受大明皇帝陛下所托,前来主持此次经论大会,有幸结识各位江湖朋友,幸会幸会。我大明自立国以来,内兴社稷,外服番邦,万国来朝,不但圣上英明,臣子忠智,亦赖黔黎修文习武,固本强身,此诸夷之未有也。今天下各门各派,谨守皇命、教化万民、布施行善,功不可没。当今圣上体恤各位传道布德之功,特举办此次经论大会,一来俯察教化之兴盛,二来辩通渡人之真理,三来嘉奖精学之楷模,四来鼓励忠诚之意气,诸位可尽展胸中丘壑。下面,本王郑重宣布:“钦定大明诸教经论大会”经论大会正式开始,请鸿胪寺准备掣签。

    随后,朱高煦以黄布蒙眼,伸手掣签,交予孙碧云,在各教派代表公示下拆开来看,确定辩论题目为“试论十三棍僧保唐王之与佛家教义有违否”。

    朱高煦继续讲道:“按圣旨,此次辩论终胜者将授鸿胪寺官职,并受命统摄天下教事,其所属教派,亦将授田千亩,赐度牒万张。皇恩浩荡,诸位当尽显真本领。”

    随后,孙碧云接道“下面,请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宣读本次比赛规则。”

    纪纲随后讲了规则。比赛先由各个教派派出三名代表组成辩经队,写出本门观点,然后由举办方根据观点不同将各辩经队冠字号写在纸条上分开,同一个字号会在不同的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