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电影节上的两个最大赢家

    第293章 电影节上的两个最大赢家 (第2/3页)

影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一部是《理智与情感》,另一部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是周彦配乐。

    见现场很多人看向自己,周彦脸上保持着得体的笑容,此刻也是考验他表情管理的时候。

    约尔根对观众们的反应很满意,他又笑了笑,继续说道,“负责这部电影配乐的,也是我很喜欢的、来自中国的音乐家。”

    这句话看似缩短了范围,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约尔根的第一句话已经让现场众人把目标锁定在了《理智与情感》跟《放牛班的春天》这两部电影上面。

    到这里,约尔根也就没有再逗大家,“那我就直接公布答案了,获得评审团特别奖的电影是《放牛班的春天》。”

    约尔根的话说完,现场众人纷纷向朝周彦的方向看去。

    周彦眉毛一挑,正准备起身,却被旁边的阿诺克一把给抱住了。

    “Y,恭喜你!”

    被阿诺克抱住,周彦人都僵硬了,他在心里狂呼,大姐,你自己获奖抱我,我获奖你还抱我,没完了都。

    但是在众人的目光下,他也不好把阿诺克推开,只能笑着回应,“谢谢你。”

    好在阿诺克也知道这是颁奖典礼,只抱了一下就松开了。

    周彦慢慢走上舞台,从主持人手里接过话筒,此时舞台后面的银幕还在播放《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选段。

    组委会选的是林艾重新回到合唱团时,唱歌的那一段。

    林艾声音好听,非常具有感染力,单独放出去也确实合适。

    因为是投影的,周彦就拿着话筒站在侧边,一直等到选段播放结束,才走到舞台中央。

    把银熊奖杯交给周彦之后,约尔根就下去了,把舞台交给了周彦。

    周彦拿着话筒,还没开口说话,掌声就响了起来。

    虽然《放牛班的春天》热度很高,但是它能拿奖,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此之前,柏林电影节从来没有把评审团特别奖给这样一个年轻的导演。

    资料显示,周彦下个月才满二十六岁。

    很多导演这个年纪,都还没有独立执导一部长片,甚至连自己的短片都没有拍过,而周彦却已经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大奖。

    之前张一谋三十七岁拿到金熊奖,已经算年轻的了。

    现在周彦就能拿到评审团特别奖,是不是意味着,再过两年,柏林电影节有可能会把金熊奖也颁发给他,如果是那样的话,周彦又将会刷新金熊奖获奖者的年龄记录。

    另外,周彦是一个非常卖座的导演,现场这些导演,随便抓一把,可能奖项很多,但是要论电影票房,可能好些个捆在一起都打不过周彦一个人。

    《放牛班的春天》可是已经在中国拿到了五千多万人民币票房,过来参加电影节的。

    别的导演都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周彦倒好,直接是蹭蹭往上蹿的太阳,也太耀眼了。

    直到掌声慢慢停下来,周彦才开口道,“谢谢大家的掌声,帮我减缓了一些紧张,至少现在我的腿没有刚才那么抖了。”

    听到周彦的自嘲,现场响起了一阵笑声。

    很多人对周彦只是有所耳闻,并不认识,每个人对他的想象都不一样,倒是没想到他还挺幽默的。

    谁都能看出来,周彦一点都不紧张。

    这个舞台上,出现过很多年轻人,像周彦这样年轻的也有,但是从没有一个获得过评审团特别奖。

    很多年轻人站上这个舞台,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紧张,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周彦的表现,却非常松弛。

    他说自己的腿抖,但观众们可没见到他腿有一点抖,他上台时的步伐比大部分人都要沉稳。

    等到众人笑过之后,周彦继续说道,“感谢评审团把这个奖项颁给《放牛班的春天》,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导演来说,这是一份十分了不起的激励。如果我早料到今天我会站在舞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或许我应该早点准备,比如写一点小纸条带在身上,防止上台之后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也防止因为太激动忘了感谢那些应该感谢的人和组织。”

    “拍一部电影并不容易,从筹拍开始,到正式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以及宣传,导演能够参与的其实并没有很多。我们需要一些专业的帮手,帮助我们解决我们无法解决的困难,而我的运气显然很好,因为我一直都有贵人相助。”

    “首先我要感谢徐风,我的制片人,从我的第一部长片开始,她就一直十分支持我。在中国,没有一个投资人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几百万人民币拍摄他的处女作,但是徐风做了,我后来的几部电影,也都离不开她的支持。”

    “另外我要感谢《放牛班的春天》的所有幕后工作人员,我的副导演们,王晓波,娄烨,霍建起,肖灿,我的摄影师赵飞,化妆师……”

    “还要感谢演员们的精彩表现……”

    周彦没有刻意准备获奖感言,但是既然上台了,自然不能错过机会,把能够感谢的都感谢了一遍,而且很多人都提到了名字,也算是为这些人做一做宣传。

    他说的不疾不徐,也不担心时长不够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