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老子

    第四百一十七章 老子 (第2/3页)

    陈云还以为谢自然在赶自己走,颇为尴尬道:“我以为老师相见,是带我一起去老君山。”

    谢自然道:“吾问的是,你心,欲往何方。”

    我心欲往何方?

    听到这個问题,陈云当真有点迷茫。

    自己转世投胎到此方世界三四十之久,原本不知道有仙人存在,一心只想改善家庭环境。

    而后,自己在父亲的“算计”之下,偶然有幸拜入了传道观门下。

    自此,自己一心求道,只为了能得道长生。

    陈云自问,得道长生,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活得更长久一些?

    为了能够明白大道运行,领悟到世间的真理?

    这些,好像都不重要。

    人生的意义是过程与体验,而不是最终结果。

    或许是谢自然的提问,陈云第一次感受得到,自己是为了修行而修行,简而言之,为了结果,好像忽略了过程与体验。

    过程与体验?

    这涉及到哲学方面了。

    陈云突然回想到苏轼的一首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有一句词是这么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陈云答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大概意思是指: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哪怕我达不到,但依旧神往。

    谢自然当然听得懂陈云并非表达品行的意思,而是在将大道比喻成高山、景行,表述其虽然目前还没办法达到那种境界,但一直在努力。

    她微微喊声称赞道:“你能有此念头甚好,望你修道之心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陈云道:“勤勉之。”

    谢自然话锋一转,“你可知我欲往何方?”

    陈云一怔,“老师不是先前言,去往老君山吗?”

    谢自然道:“是往老君山,可知为何?”

    陈云摇头道:“不知。”

    谢自然道:“老君山原名唤作景室山,伱可知它为何改叫老君山?”

    这件事陈云自然知道,传闻春秋时期,老子归隐景室山修行,老子又被视作是老君化身之一,而后,唐朝定鼎天下认老子为祖宗,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老君山”,这就是景室山变成老君山的历史由来。

    他将知晓的说了出来。

    谢自然轻嗯一声,道:“正因老君山乃老子归隐之地,故而,此地每隔一段时间,老子便会偶尔显圣一次,没有固定期限,纯粹偶然。”

    陈云一听立马猜到了,“你的意思是,今晚老子会在老君山显圣?”

    谢自然道:“善,老子今晚会显圣讲道之,若是吾等能闻得一二,对修行拥有巨大好处,故而,贫道早早赶来,就是为了听老子讲道。”

    陈云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有机会听老子讲道,一时间,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