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心理定式

    三 心理定式 (第2/3页)

审美侧重点,他认为,英国人偏爱思维、理解、揣度、推测、区别人物的性格;法国人则尽量避免或不追求这一些,偏爱情感、谛听、感受、关注人物命运。英国人更多地在描写绝望、自杀的强烈感情中获得审美快感,法国人则更多地在爱情描写中获得审美快感。由此,史雷格尔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不同风尚和不同规则,创造它所喜欢的戏剧,一出戏,是这个民族创作的,很少能令别的民族完全喜欢。”所以“在建立一种新型的戏剧的时候,必须考虑民族的风尚和特殊性格”。

    《李尔王》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在欧美巡回演出期间也曾对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有过强烈的感受。据记载,那次他们演出的是《李尔王》,从布达佩斯到莫斯科之间的这一些地方,观众几乎都不懂英语,但那里的观众理解并热爱这个剧目,渴望与外国人接触,又能以自己的阅历感受这个戏痛苦的主题,因而产生了令人惊异的良好效果。不久,剧团到美国演出,照理那里的观众完全能听懂英语,但效果相当之差,美国观众大多是为了某种社交需要或受到妻子的驱使来看戏的,这当然与这部作品严肃质朴的风格很不合拍。这种看来很反常的对比,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心理定式。

    即便是我们在上一节刚刚提到过的悲剧表现手法这样具体的艺术问题,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也以不同的心理定式来处理。一般说来,中国艺术家对这个问题要比西方艺术家灵活、随意得多,往往悲欢离合共冶一炉。这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的体现。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中国古典悲剧常以大团圆结尾,使观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有一个安慰性的归结,这是戏剧家对观众意愿的一种满足。观众的这种意愿是那样的强烈,以致常常生硬地把悲剧性事件扳转过来。这种意愿,既有爱憎分明的善良成分,又有不愿正视黑暗的怯懦成分和伪饰成分,是一种庞大的民族心理定式的产物。有的研究者曾对中、西悲剧的情感定式作了这样的描画:

    西方悲剧:喜→悲→大悲

    中国悲剧: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宋杂剧璧画

    从中、西悲剧的多数情况看,这种描画是有道理的。从这里,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观众的心理定式和剧作的结构定式之间的关系。

    审美心理定式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不断地“同化”着观众、艺术家、作品。但是,完全地“同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