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国基业

    第三十三章 大国基业 (第2/3页)

税和降低了11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1700-1720年,齐国又降低和取消了许多消费品的消费税,以及各种原料免税进口等,消除了关税保护的残余,从而既降低了齐国产品的成本费用,又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和进出口业务的发达,这符合国内工商业资本的利益,也“推动”了其它国家改进关税政策,从而扩展了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齐国与卫国、吕宋、琉球、苏禄、顺国、河仙、占城、东丹(领土范围包括以黑龙江下游及江北广大区域)、渤海等藩属国建立了零关税的贸易自由区。

    秦国、文莱、柬埔寨、暹罗、缅甸、广南(安南阮氏)、安南(郑氏)、北明、日本、朝鲜,以及莫卧儿、波斯等国家地区,应齐国的“强烈要求”,先后将齐国商品的进出口关税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普鲁士、奥斯曼等欧洲国家亦先后降低了对齐国商品的关税。

    伴随着工业化,齐国早早地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截止1720年,居民达10万人口以上的本土城市有19個。建业(今澳洲达尔文)、大兴两城的人口更是超过60万,长安(今图文巴市)、威海(今凯恩斯市)、广陵(今汤斯维尔市)、永昌(今澳洲黄金海岸)、临淄(今悉尼市)、南都(今墨尔本市)、桂州(今珀斯市)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均超过30万。粗略估算,整个齐国本土的城市化率已超过40%以上,为世界之冠(这个时期,英国的城市化率大概在17%左右,法国为12%)。

    工业革命使齐国城市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双重变化,齐国的农、林、牧、渔业在1660年以前曾占总劳动力(不含土人)70%以上,到了1720年这一比例大幅降低至40%,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在产业结构上,齐国的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从1660年的25%上升至1720年47%。这意味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工矿区、工业城镇以及新兴城市成为工人,改变了他们曾经既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齐国经济的繁荣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其八十多年来不遗余力的殖民扩张政策分不开的。在国内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有意无意地推动下,力图要将一切其它国家都变为其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以巩固齐国在世界上的最大工业中心的地位。整个南洋地区、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齐国均进行了政治、军事扩张和经济渗入,力图将它们都纳入以齐国为主导的“世界工厂“的市场贸易体系。

    齐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蒸汽动力运用于铁路运输上的国家。1710年,齐国修建的铁路里程已超过32000公里,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98%(这个时期,只有卫国、吕宋两个富庶的藩属国,以及北明和大秦各自拥有数百公里铁路)。截止到1720年,齐国已基本在本土建成了现代铁路网,将各个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串联在一起,由此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齐国已经是工厂林立、巨大的工业城市纷纷兴起、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工商业的工业国。新的冶铁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无数的矿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桅杆上飘扬着齐国旗帜的远洋商船,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和港口。

    无疑,这八十多年来,对每一个齐国人而言,都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但是,相较于上层阶级的财富不断积累,资本也在不断增长,整个国内经济处于极度繁荣的情况下,无数的工人却处于相对贫困之中。”帝国科技大学教授卓时平看着大兴车站外熙熙攘攘的旅客,背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缓缓地朝站内移动,轻声说道:“我们国内目前社会状况最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普通百姓的消费力在下降,工人阶层的困苦和贫穷在加剧,使得每年移民海外领地的人数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国内必将爆发不可预料的危机。”

    “卓兄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大兴教育厅司务方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