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齐国的“米袋子”

    第一百八十章 齐国的“米袋子” (第3/3页)

的大型垄断商社,仅在开化和广宁两地就圈了数百万亩耕地。以后呀,这粮油生意多半不像以前那么好做了,尤其是我这种生产效率低下的小作坊,这日子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

    众所周知,南洋岛屿成千上万,比开化岛面积更大的岛屿也有好几座,但整个南洋地区最为精华、最为肥沃的岛屿,那却是非开化岛莫属。

    这座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东西长近千公里,南北最宽处一百六十多公里,成狭长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多宽广盆地,北部沿海为冲积平原,稍加建设便可作为优良港口,南岸则地形陡峭,多丘陵。岛上火山众多,甚至不少火山活动剧烈,该岛还频发地震,不时有来袭的海啸,一切似乎显得环境恶劣。

    但是,此岛河流众多,雨量充沛,火山灰周期性地对土地加肥,使得岛上土壤异常肥沃,农业条件极为优越。而且,开化岛四面环海,属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寒暑季节的更迭,气候炎热,农作物基本上可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绝对是农业生产的最佳之所在。

    齐国在相继废黜了几个土著王国后,逐步掌握了开化岛的控制权,数十年间,不断往岛上塞入新的移民,迄今为止,人口规模已达九十多万,较四十年前,足足增加了五倍之多。

    这里开辟了成千上万的种植园,使得该岛很快便成为齐国的主要粮食供应地,生产的水稻、玉米、花生占据国内产量的三成以上。

    橡胶、蔗糖、咖啡、油棕、可可、木棉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

    可以说,齐国只要将开化岛牢牢地握在手里,就算以后国势败落了,起码也能靠着这座岛屿上甚为优越的农业资源,不虞有饥饿之困。

    故而,早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退出这座岛屿时,齐国政府就已作出产业规划,要将开化岛打造成帝国的农业基地,从而保证数千万子民的“米袋子”。

    有鉴于此,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对种植园和农户所生产的稻米、玉米、花生、油棕等作物进行深度加工,然后供应至汉洲本土及诸多海外领地。

    永安的前身巴达维亚自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城初时,便随着荷兰人的商业触角延伸,逐步发展成世界海上贸易联络中心,贸易扩及亚、欧、非三大陆,并成为南洋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齐国将其纳入治下后,为了证明自身的优越性,不仅没有取消和压制其固有的贸易地位,还不遗余力地投入各种资源,倾力打造其作为贸易自由港的新身份,赋予其更多的贸易优惠政策。

    因而,作为一个本地粮油生产商,倪国禄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就不仅仅是永安城,也不是整个开化岛,而是规模更为巨大的世界市场。

    所以,他在自家小舅子这里叫苦,可以说是纯属做戏。他所经营的粮油作坊虽然规模不大,效率不高,但凭借低廉的粮食收购价,即使利润不多,但架不住市场需求广,每年的收益还是很可观,足以让他及家人过上殷实的生活。

    就凭他在永安城中拥有的这座宽敞的二进院落,就说明他兜里还是有“几个钱”。

    但做生意,讲究的是不进则退,眼瞅着那些引进大机器生产的粮油商规模和效益日益增长,抢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倪国禄如何甘心这般碌碌无为。

    老丈人家在威远经营了数座规模不小的种植园,听说效益不错,估摸着每年的收息也得有好几万吧。

    那是不是可以打打感情牌,通过妻子的名义,向老丈人家借个几万块钱,自己也从本土采购几台先进的大机器,将自家的粮油小作坊更新换代,从而做强做大,谋一个百年富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