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四处漏风的俄罗斯

    第四十六章 四处漏风的俄罗斯 (第2/3页)

布满了奶油和肉松的超大馅饼,幸福地一下子砸到了她的头上。

    另外一支使团队伍则朝西南方而行,准备借道波兰,前往法国巴黎,试图觐见法王路易十五,请求法国介入调停,从而能体面的结束俄瑞之间的战争。

    至于响应萨波联军的攻势,让俄军继续进攻诺夫哥罗德,分散瑞军兵力,自然也被暂时叫停了。

    沙皇彼得二世突然挂了(比历史同期晚死了四个多月),而且死因还扑朔迷离。

    虽然,帝国的军队规模庞大,对瑞军形成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整个部队官兵士气不高,而且武器极为短缺,仅凭帝国落后的军工生产能力,根本无法为所有的士兵装备足够的火枪,超过一半以上的士兵持有的武器还是冷兵器。

    闻知萨波联军惨败后,俄军当即全线收缩,快速地退回了原先的出发地,然而继续坚壁清野,进行消极的防御。

    于是,在争执吵闹了两个多月后,8月23日,最高秘密委员会宣布了决定,库尔兰女公爵、沙皇伊凡五世次女安娜将继承沙皇位,登基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四位皇帝(注1)。

    可问题是,彼得二世在娶了多尔戈鲁基公爵的侄女后,似乎不太满意这桩婚姻,对皇后非常冷淡,让人家一直独守空房,却整日里依旧跟他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姑伊丽莎白“厮混”在一起,导致他在死后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在战争的第二年,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忧愤中去世,又引发了帝国宫廷的一场政变,一百多名宫廷大臣、贵族、军队高级将领,以及显赫贵族遭到清洗,进一步加剧了俄军在战场上的溃败。

    另外,帝国还面临艰难的多线作战,除了要在西方战线上应对急于复仇的瑞典王国外,在高加索和顿河流域两个方向,还要面对实力强劲的齐波联军和凶残野蛮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夹击。

    是役,俄军全面溃败,损失兵力超过一万八千余,器械粮秣也全部丢失,已无力再战。

    秘密委员会七个人挑来挑去,认为安娜最合适。首先他是伊凡五世的女儿,是罗曼诺夫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其次安娜近二十年来一直住在库尔兰,和俄罗斯皇室没有联系,自然在俄罗斯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库尔兰此时还被瑞典人攻占了,可以说是无根浮萍,便于掌控拿捏。

    所以,尽管伊丽莎白是最具法统的继承人,但却遭到最高秘密委员会的一致否决。

    最后从年龄和资格上看,也比洛普辛娜(太老)和多尔哥鲁卡娅(太年轻)更合理。

    接下来的人选就是年事已高的彼得大帝前妻洛普辛娜、彼得二世的妻子多尔哥鲁卡娅和伊凡五世的次女安娜(库尔兰女公爵)。

    既然年轻的沙皇没有继承人,那么排序的话,新任沙皇的人选便只有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子女中选择了。

    虽然通过《俄波希尔凡和约》,以割让大片领土的代价,结束了高加索战争,但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卡尔梅克人(即土尔扈特部)却又闹腾起来,不仅断绝了继续向帝国缴纳贡赋和提供兵员,还要独立建国,成立一个所谓的阿斯特拉罕王国。

    如果伊丽莎白登上皇位,戈洛夫金、多尔哥鲁基、戈利津等家族保守派势力必将受到打击。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盘踞在科布多地区(今唐努乌梁海)的鞑靼人应该是跟贝加尔湖地区的渤海人“合流”了,正在跟西伯利亚地区的哥萨克探险队和众多皮毛商争夺皮毛资源。

    这不是白捡的嘛!

    当下,安娜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签署了这个对沙皇权力极尽约束的协议。

    为此,帝国大元帅、特级公爵缅希科夫提出建议,以退出高加索地区、割让亚速城及顿河下游周边领土为代价,换取与齐波联军和克里米亚汗国的停战和议。如此,便能集中帝国所有的力量,专心对付瑞典这個生死大敌。

    俄军打不动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国的沙皇人选迟迟无法确定,使得帝国政局一直处于混乱当中。

    为了稳住高加索局势,防止联军攻入南俄地区,帝国遂将驻守于圣彼得堡、卡累利阿和伏尔加河流域的万余部队紧急抽调至南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