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印度行
第五十二章 印度行 (第3/3页)
齐国人还帮着修建了一条通往苏库尔的简易公路,与印度河形成水陆联运,可直接通达沿海港口,极大地提升了汗国的商品流通速度。
这段艰难的行程虽然只有短短两百余公里,但仍旧走了半个多月,就在易卜拉欣·汗感到万分绝望之时,整个驼队终于进入了喀拉特汗国境内。
犹记得十几年前,整个喀拉特汗国曾连续遭遇数年的严重旱灾,农田里几乎颗粒无收。但在齐国的帮持下,从旁遮普地区调来海量的小麦和稻米,硬是让汗国数十万子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十几天前,易卜拉欣·汗在跟齐国驻坎大哈外交专使会谈过程中,对方虽然就双方合作事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明确地重申了对波斯萨法维王朝既有的支持态度。
这固然有当地部落不加伤害往来商人的古老传统,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被齐国人的武力所慑服了。
辛辛苦苦地种粮食,哪有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来钱多!
再者说了,临近的旁遮普、信德等粮食产区皆在齐国势力覆盖范围之内,想要多少粮食,尽管委托齐国商人运过来就是,何须担心国内没有粮食吃?
易卜拉欣·汗在齐国人的安排下,于基达城短暂停留了三天,以舒缓穿越荒漠后所经历的艰辛和疲劳。
不过,借着齐国在印度地区构建的商业网络,喀拉特汗国倒是能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丝毫不担心饥荒情况的发生。
整个印度次大陆人口亿万,物产丰裕,一直都被盛传为“流淌着无数黄金和珠宝”的地方。
但是,纳迪尔军事集团是通过对领地及诸部族的武力威慑,然后极限压榨百姓和商人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力,再通过足饷厚赏笼络军队,最后以武力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才勉强维持住整个军事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次前往印度,除了想落实和敲定上述问题外,他还想对印度地区实地考察一番,看看是否如外界所宣扬的那般,齐国人真的是那么强大,已经将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地区纳入他们的实际控制范围之内。
城市里的人口不是很多,大概四五万的样子,比起马什哈德差远了。但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却要强出不少,非常整齐有序,想来是出自齐国人的手笔。
对于他们想跟齐国人接触,并双方展开深入合作的想法,齐国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让他们派几名代表前往苏拉特进行一番详细交流。
当然,在齐国的支持下,喀拉特汗国也获得了快速而平稳的发展,统治的领土范围也从六十多年前刚刚从莫卧儿帝国独立出来了仅限于胡布河沿岸狭长一段,迅速扩张至整个俾路支地区,不但侵占了大量原属于莫卧儿帝国的领土,还向西延伸至波斯萨法维帝国的锡斯坦边界,成为该地区举足轻重且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国”。
不过,对于这种毫无自主权力的傀儡汗国,易卜拉欣·汗是不怎么瞧得上眼的,事事都要依从齐国人的吩咐,要想做出某些重大决定,还得要看齐国人的眼色,想想都是很憋屈的。
看得出来,这座城市深受齐国人影响,除了大量传统的真神教建筑外,还有不少东方古典式建筑,那应该是齐国官员和商人的居所,或者齐国人的官方机构,给整个城市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格。
这样一来,就必须不停发动战争,掠取更多的财富,以持续提振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并维系内部脆弱的联盟,继而才能巩固自己统治。
按照齐国人的行程安排,他们从坎大哈出发后,将要穿过茫茫的荒漠戈壁,再翻越喀拉特汗国的崇山峻岭,来到印度河畔,随后坐船顺流而下,抵达齐国的西州总督府所在地津门,在此稍事休整几日后,便再次乘船,由海路进抵最终的目的地苏拉特,与齐国高级官员会谈。
想不到,这么一个贫瘠落后的俾路支王国,就因为搭上了齐国人,使得他们整个汗国的面貌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要是到了齐国人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地盘,不知道又是一个什么情形?
一时间,易卜拉欣·汗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