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门阀世家
第六十五章 门阀世家 (第2/3页)
事宜,更是与宋阁老创办了齐国第一家大学堂——天工学院,曾任大理寺卿,还是监察院第一任总办,最后以任内阁资政大臣的名义致仕。
毕氏第二代更是皆列朝堂重臣和地方大员之位,曾祖毕氏讳正行历任西南总管区大总管、科技教育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副总理大臣,致仕卸任后,曾为泰平帝的顾问老师,辅助其习谙庶务。
而毕氏第三代虽然未曾有任内阁总理之高位,但还是有担任阁部尚书重臣,更有数人任地方总督和知府大员,显贵异常。
到了毕氏第四代、第五代,仍旧有诸多子弟任职内阁和地方,继续沿袭了他们毕家“门阀世家”的政治传统。
试问,这样的家族,这样的世阀门第,这样的背景,怎么能被判有罪呢?
齐国建国已愈九十多年,随着帝国政治生态的发展和演变,陆续形成了若干政治和军事门阀世家。他们依靠血缘、联姻、门生等诸多关系逐步开始把持政府、军队以及地方权力,排除异己,政治倾轧,为家族和自身谋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后世曾有一则讽刺某超级大国的笑话,里面说到:将军的儿子问他自己能否成为将军,将军表示没问题。儿子又追问自己能否成为元帅,将军却回复不能,因为元帅也有自己的儿子。
这個段子拿来讽刺齐国目前逐渐显露的门阀政治,倒也有几分贴切。
在建国初期,几乎所有的内阁僚臣、各部尚书,以及军队将领,皆为平民子弟出身,或者靠自己的军功打出来的。
但到了现在,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开始露头,并渐渐在中央、地方,乃至军队中滋生蔓延。
将军的儿子未来很大概率会成为将军,阁部尚书的儿子,也有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爬到尚书的位置。甚至,在齐国的一些乡镇村屯,连村长和乡长也能世代沿袭,垄断基层组织和政权。
曾有一位社会学者通过对某个海外总督领地调查后,发现在总督区任职的三百多名官员和吏员中,至少四分之一的人,有亲属也在总督区政府里担任各种职位,其中三十多个拥有地方决策权岗位中,每人至少有两到三位亲属担任政府职位。而且,在这些人里面,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职务是从亲属那里“继承”或者“馈赠”来的。
在齐国迅速崛起,领土和势力不断扩张过程中,工业革命也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经济发展也是狂飙突进,民间财富迅速积累。
这批新兴的富人阶层,除了花费巨大心思培养下一代人,使其能尽力进入地方政府或者积极扩大家族业务外,还相互间开始通婚、结盟,试图掌控部分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命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阶层会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排斥外来人员进入他们所掌控的地方经济领域,努力打造出一个封闭的垄断利益圈。
他们会共同修筑一道宽阔的护城河,将“属于”他们的地方经济利益砌在自己的堡垒内。同时,家族里会有人陆续进入政治系统,成为地方上乃至中央里的重要政商节点式人物。
如果在地方上权力级别越高,家族里的经济实力越深厚,就逐渐形成本地的宗族--类似于大陆秦国那种根深蒂固的大宗族雏形。
这些新富阶层此前可能只是一个流民,或者是一个破落户,机缘巧合下移民齐国,凭借着汹涌发展的大势和自身的拼搏努力,获得了财富或者权力,他们为此会格外“珍惜”,死命守护,继而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内循环系统。
甚至,在某些地区,为了加强对地方经济命脉的控制和权力的垄断,有时候,这些新起的“宗族”还会尽量想办法影响当地部分官员的任命。
这些齐国新生的宗族系统,靠经济利益、血缘关系、联姻、同学等形式织成利益链,又靠宴请、馈赠、资源交换作为润滑剂,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伱。
国势越来越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财富的雪球也是越滚越大,但一些世家门阀或者宗族势力也开始抬头,使得普通人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小,阶层跃升也是越来越难。
其实吧,不论是政治门阀也好,地方的新生宗族势力也罢,他们自己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会有什么影响,但政治发展和经济规律是不受个人所控制的,只能沿着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