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分出大小王”

    第七十一章 “分出大小王” (第2/3页)

万财富,引起了素丹和诸多政敌的觊觎,准备将其整个家族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从而分而食之。

    好在,科普鲁卢家族在帝国经营日久,门生故吏遍及朝野,提前收到了风声,全家老少三十余口,立即卷了细软登上一艘齐国的商船,逃离了伊斯坦布尔。

    尽管,帝国素丹和诸多政敌抄没了科普鲁卢家族所有的房产、店铺、奴隶和无数的土地,但并没有搜刮到多少金银珠宝等之类的“流动资产”。

    这让众多掠食者们很是不甘心,有人试图向地中海联合商业银行、华夏海外进出口担保银行等几家齐国人开办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科普鲁卢家族的存款信息,琢磨着以帝国素丹发布的诏令为依据,将科普鲁卢家族的存款全部没收。

    此举,遭到了齐国人的断然拒绝。

    这些齐国人的银行机构声称,他们有保障储户隐私和账户安全的义务,非本人办理,或者没有相关授权文书,任何人都不得查询或者提取储户存于银行中的款项。

    即使,你们素丹亲自下发诏令也不行。

    科普鲁卢家族的诸多政敌对此只是表达了一番象征性的诘责和愤怒后,便就此作罢,不再强迫齐国银行机构配合他们提取和抄没科普鲁卢家族的存款。

    齐国人可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金主,且不说欠了人家永远也还不清的贷款,每年为帝国提供数百万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就是其自带的印度洋霸主光环,也不容任何人敢随意将他们给得罪了。

    再者,他们也不想破了齐国人的规矩。毕竟,帝国的诸多权贵阶层或多或少都在人家开办的银行机构里存了不少“保命钱”。

    若是将来自己也遭到了政治清算,好歹也能给家人留一点希望不是?

    科普鲁卢家族数十名成员逃离奥斯曼帝国后,先是在剑门总督区(包括今亚丁在内的也门西南沿海地区)停驻了八个多月时间,在获得齐国政府的庇护申请后,便坐船来到汉洲大陆,最后定居于长安郊外的灞桥县。

    这么多年来,因为政治失势,或者遭到政敌迫害,避居齐国的奥斯曼权贵不在少数。

    其实,也不仅是奥斯曼的失势权贵们喜欢来齐国避难,包括东方的秦国、朝鲜,中南半岛的安南、柬埔寨、暹罗,以及印度、波斯等国家地区那些被迫害或者在政争中失败的高官显贵、王公贵族都喜欢往齐国跑。

    除了自己及家族成员的生命能获得这个强大国家的庇护外,更重要的是,齐国还是一个讲究法制、注重保护“私产”的文明国家。

    他们尽管离开了故国家园,也失去了既有的权势,但却可以凭借多年来“辛苦”积攒的财富让他们在齐国境内都能过上比较殷实的生活。

    科普鲁卢家族在长安灞桥县购买了数百亩土地,盖了一座极为奢华的庄园,还在汉洲本土和威远岛投资了几座牧场和种植园,享受着富贵而安宁的日子。

    不过,有鉴于科普鲁卢家族在奥斯曼帝国掌权日久,对帝国的方方面面都极为熟悉,对奥斯曼帝国境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还被齐国外交事务部、黑衣卫、帝国情报总局(泰平二十二年成立)等部门聘为特别事务顾问,在研判奥斯曼问题方面,能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虽然,因为年届六十余,他已早已不再担任齐国有关部门顾问之职,但却凭借与齐国诸多事务部门多年打交道的关系,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尤其在有关奥斯曼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正因为此,奥斯曼驻齐国公使馆有时也会通过他的关系,打听齐国针对奥斯曼的相关政策。

    甚至,有时候还会施以大量财物贿赂,让他为奥斯曼帝国说些好话,即使不成行,也尽量不要对奥斯曼下黑手,从而破坏齐奥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齐国内阁政府不仅暂时中止了给予我们奥斯曼王室的特别财政援助,还拒绝了我们最新的一笔贷款保证,这将使得帝国财政很可能陷入危机当中。”穆罕默德·希姆谢克从餐桌上拿起一张餐布,在嘴上擦了擦,然后一脸凝重地看着阿扎德·科普鲁卢,“作为曾经帝国的一份子,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吗?还有,齐国是不是准备转变对帝国的外交政策了。另外,我听说,在英格兰人的穿针引线下,奥地利人可能会与齐国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和解。这个消息是否属实?”

    “伊斯坦布尔是不是又要换素丹了?亦或准备换一个新的大维齐?”阿扎德·科普鲁卢笑了笑,没有回答,反而问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