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赵匡胤:耳光可响?

    第二百五十三章 赵匡胤:耳光可响? (第2/3页)

辇步行。倒不是他多么体恤给他抬轿子的,主要是担心抬轿子的人一个吃不住力,连人带轿子一起给他卖喽。

    金秋十月,山风飒飒,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山路两侧绿草铺地,翠柏参天。泰山身为千年名山,五岳之首,身兼“五岳归来不看山”的美名,自然是风景宜人。赵恒的心情可谓是格外舒畅。

    像他这种借力爬山的,身体不受累,心情就自然好。于是,当天夜晚,赵恒便宿于山顶幕帏。

    十月二十四日,真宗享昊天上帝于圜台,以太祖、太宗配享。又命公卿大臣享五方帝及诸神于封祀坛,仪卫使奉天书于昊天上帝之左,中书侍郎周起读玉册、玉牒。真宗饮福酒,大礼使王旦跪拜云:“天赐皇帝太一神册,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毕,封金玉柜,置于石案,摄太尉冯拯奉金柜以降,将作监领徒封。真宗登圜台阅视,然后回到御幄。王旦率群臣称贺,山上山下齐呼万岁。

    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了八百余万贯。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然而,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宋史·真宗纪》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人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宋真宗希望借此证明其帝王朝代的正统以及中原的独尊地位。但这只不过是劳民伤财,粉饰太平罢了。三十年后,辽又提出增加“保护费”岁币,西夏后来也提出了岁币要求。后来宋向金提供岁币的同时,还向其称臣,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从任何方面来看,宋真宗都没有达到封禅泰山的实力。中国古代帝王封禅是最高规格祭拜仪式,司马迁专门在《史记·封禅书》中写有:“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的话语,也就是说只有盛世之君才有资格封禅泰山。

    谁也没想到的是,最终终结这场“天书”闹剧的,是赵恒的老婆,刘娥。

    在赵恒死后,刘娥很果断地把那本所谓的“天书”给他一起陪葬到了墓中。

    不然呢?留在外头丢人现眼?她刘娥好歹也是女中尧舜,丢不起这个人。

    想必每每想到百年之后要和赵恒合葬,刘娥的心里都不会太痛快。

    什么档次,也要和我一起合葬?

    不过,这场封禅大典显然不会这么平平淡淡就过去。

    在李清盯上的位面,不出意外那是不可能的。

    就在赵恒对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牌位五体投地大礼参拜的时候,从赵匡胤的牌位上歘地就鼓起一张大手,对着还在行礼的赵恒兜头盖脸就是一个大耳瓜子。

    耳光可响?

    这突如其来的一个大耳瓜子,扇在赵恒的脸上,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啪”。

    赵恒的大脸以第一宇宙速度开始膨胀,几乎是一瞬间就高高肿起,红得都能和猴屁股竞争红灯了。

    这一巴掌,不仅把赵恒抽懵了,群臣也懵了。

    与赵恒不同,群臣可是眼睁睁地看着赵恒冲着赵匡胤的牌位跪下,又眼睁睁地看见赵匡胤的牌位上冒出来一只大手,啪啪啪地就把赵恒糊在了地上。

    咱也不敢说啊,咱也不敢问啊,这是太祖皇帝显灵了?

    王旦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实际上心里早已笑开了花。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天使(上天的使者)给我出的这口气啊!

    紧接着,他就意识到了这只手是从太祖皇帝牌位中冒出来的。

    他心里升起了一个荒唐的想法。

    该不会……嘶……是特么太祖爷显灵了吧?

    群臣看得分明,只是赵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从小到大,他还没挨过揍,更别提是这种大逼斗了。

    你知道一个大逼斗,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伤害到底有多大吗?

    “护驾!”半晌后,反应过来的赵恒嗷地一声喊,连滚带爬地往后退缩。

    然而这话刚说完,在他惊恐的目光之中,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