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去 回不来(0022)

    出不去 回不来(0022) (第2/3页)

高的山上为什么有水呢。”山椿问。

    “山高水高嘛。这水流下去,曾家那小酒坊用来煮酒,酒质都好得多。”黎书记说。

    “山高水高,这水应该是从山上浸润出来的吧。”山春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歇一阵再走。”黎书记在路边为行人休息的石条上坐下来。

    “往年呢,这两天坐在这里一看下面坝里,蓝天白云下全是一片白花花的水,每一块田里都装满了水,今年不行哦,没水。”黎书记看着山下轻声地说。

    农民基本上是望天听吃饭哦。山椿生在农村也懂这些。

    “上面要求满栽满插,如果再不下几场大雨,怕是不得行哦。”想着上级的要求,黎书记心中有些焦虑。

    “没水库吗?”山椿问。

    “有啊,可那几个巴掌大的水库那点水,也解决不了问题。再说,灌溉的渠沟没修完,没配套,就是有水也没办法。今年的农业恼火了,农民生活就更恼火哟。农二哥农二哥,脑门上刻着一个挨字哦。”黎书记不知是回答山椿还是想着心事。

    “农二哥?书记,为啥叫农民农二哥呢。”

    “这个嘛,社会上说的是,工人是老大哥,是领导阶级,农民就是二哥了哈。不过,我的理解不同。”

    “书记的理解是什么呢?”

    “我的看法是,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家太穷,为了保障城市,建立工业体系,教育体系,文化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国防科研体系等等,就不得不把我们的人口划成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二元化管理,方便用农村的物质,用农民的劳动成果去支持其他体系建设。从那时起,一个农字,就把农民弄成了二等公民了。”

    “农民不是出生在农村的人就天生是农民吗?”

    “那来天生的?如果不把人口按城市和农村划分,生在农村不也可以去城里生活工作吗?这个世界上,也就那么两三个国农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这样啊。是政策把我们的身份定格在这个人人都认为低人一等的农村人上了?”山椿内心有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兹味,原来农村人不是天生的艰难和困苦,天生的低人一等,想起君姐,想起王村长的女儿,想起每一个农村人不离口的跳农门,山椿欲哭无泪。

    为什么要用一个户口把我们禁锢在这个农门里?山椿的心情一下子坏到了极点。

    新中国建国后,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农村却还没有一个户口管理办法。

    1955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的发布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户口登记的统计时间为每年一次。

    1958年1月全国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农”与“非农”二元格局。1964年8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集中体现了该时期户口迁移的两个“严加限制”基本精神,即: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那时起,农村人就失去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通道,被定格成了农村户口,农村人,成了真正的出不去。

    “不过,改革开放了,这些现状极有可能得到改善。”黎书记给山椿普及了户口知识,说明了农村人是怎么形成的,然后看着山椿说到。

    “政策能改过来吗?能取消这人为的二元划分吗?”山椿急切地问。

    “这个我不知道,只听说在对待农村人在城里去干活的人,户口政策可能会有些放松。不要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黎书记象是对自己说,又象是对山椿说。

    化佛寺是一座很古旧的老寺庙,修建在黄莲乡化佛村最高的山顶上。寺庙的建筑很精致,全木斗隼结构,寺庙修得滂沱大气,用料也十分考究。最难得的是一个二进的殿堂,里面藏着许多除四旧时被当地老百姓保护起来的精美石刻。虽然,寺庙做了敬老院,安置了全乡的五保老人,但正因如此才保存了这大量的石刻。

    站在寺庙的门口,看向周边,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清风徐徐,无比畅快。

    在寺庙四合院的中间坝子正中,有一口在整石上开凿出的石井,井里的水汩汩外溢,十分凉爽。

    山椿好奇,说是山高水高,半山的水可以说是从上面的山里浸润而得,可这坡顶的水从何而来?况且这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