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Chapter14

    14 Chapter14 (第2/3页)

阅时长与借阅书册数量不同。

    比起买书要花的钱,付费借阅能让收入中下层的人群用更少的钱读更多的书。

    1740年左右,这种类型的店铺开始在英国兴起。

    历经近一百年的发展,上至伦敦下到乡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布兰度去过斯卡伯勒镇的几家流通图书馆。

    在海滨度假胜地,这种类型的店铺生意很不错。

    游客不想增加行李的负担,但又有大把时间要打发,那就付费借书看。

    不同地区的书店购置的书籍种类存在差异。

    度假胜地的读者是权贵与富裕中产偏多,乡村小镇的读者是乡绅、农民与劳工,两种不同的受众人群阅读偏好必不相同。

    布兰度走进「幸运流通图书馆」。

    借书大厅,空间开阔。

    借还柜台在醒目的正中央。

    背后一整面墙是顶到天花板的大书架,里面还有一个超大书库,两侧有两架木梯。

    柜台后,站着四个男人。

    年长的负责登记借还书籍,年轻的店员负责爬上爬下取书。

    与后世人们对图书馆的固有印象不同,此时的这类书店与安静无关。

    来借书的人没有大声喧哗,但三五成群或站或坐分散于大厅中,聊得热火朝天。

    凑过去听几句,人们或是在说近期看了哪本书很不错,或是就某则报刊新闻发表感想。

    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前来借书的读者肯定了店家的选书能力。

    店家提供的书籍报刊戳中了读者们的偏好或需求,这让「幸运书店」生意红火。

    腓力普先生:“我办了高级会员,每次可以借10~15本书不等。布兰度,你有兴趣入会吗?这里的某些书,我猜你父亲的书房里没有,但我觉得它们也很有意思。”

    班纳特先生喜欢呆在书房,他很舍得花钱购置各类书籍。

    腓力普家不一样。不是靠地产收入,而是靠律师行的薪资。日常花销谈不上节省,但不会大手大脚地随意消费。

    “我先看看介绍。”

    布兰度指向柜台边的广告板,那上面贴了一张超大的「入会须知」。

    须知将入会的条件与权益都写得清楚。

    具体到包月、包季、包年、不同年龄段的福利折扣,与所需押金都讲得明明白白。

    下方列出了不完全版的书单,不同会员借阅的范围不同。

    总体依照一个规则。单本书价格越贵,想要借阅它所需的会员等级越高。等级越高,需缴纳的会费越多。

    店家贴出了书籍的售价与会员会费,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借书阅读更便宜。

    布兰度注意到广告板一旁的告示栏。

    上面张贴了新书到库的名单,还有借阅排行榜。

    前三名没有宗教类书籍,而是流行小说、旅游类书籍与各种科普类书籍。

    下方还写了一行字:「本店提供报刊与书籍售卖,新老会员都有折扣,详情询问店员。」

    流动图书馆兴盛之后,很多店铺不只对外借书,而且也兼售药品与保险。现在,居然也开始卖书了吗?

    布兰度打算先办三个月试用。

    如同腓力普所说,店内张贴出的书目名单与班纳特家的藏书有所不同。

    报纸杂志的种类更齐全,且紧跟刊印发行的最新日期。书籍方面更偏向大众阅读,而非专著典藏。

    店员很热情地提供咨询服务,不只问了来客本人的阅读偏好,也询问其家人的书籍喜好。

    一张会员卡,借的书能全家看,所以不少人都选择缴纳高档次的会费。

    布兰度没有偏好,各种书刊都想瞧瞧。

    然后久被推荐了附加服务。

    每个月加一先令能获得最新书目清单手册,投递上门,让您及时了解书库变化。

    布兰度:买!

    已知这家流通图书馆抓住了乡镇读者的喜好,它的书目手册就不只是一份借阅清单。更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格兰中下层读者群的喜好。

    当下,英国娱乐方式排行榜首就是「读书」。在电子产品兴起之前,这种休闲模式将持续霸榜一个多世纪。

    如果要从图书行业分一杯羹,要掌握受众群的喜好,花一点小钱了解风向很值得。

    以前对大众来说,印刷品的售价相对工资收入偏高,才让流通图书馆的借书生意火爆。

    把价格打下来,要靠技术革新。

    1811年,德意志机械师弗雷德里希·柯尼希与安德里亚斯·鲍尔移居英国。

    发明了用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纸平板印刷机,让印刷从手工走向了机械化。

    新发明从问世到普及需要时间。

    1814年,伦敦《泰晤士报》首次引入这种蒸汽印刷机。

    不久后,两位发明者返回德意志,18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蒸汽印刷机的制造厂。1823年,德意志《柏林国事与学者消息报》是印刷机制造厂的第一位客户。②

    不只印刷机,造纸术也在改进,加速印刷品的工业化。

    随着技术推陈出新,生产成本降低,整个欧洲的书籍销售市场悄然准备转型中。

    权贵阶层总是少数,贵价图书的受众群很难扩容。

    随着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工商业中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