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伐田虎

    第三百三十三章 伐田虎 (第2/3页)

宅邸,还亲自给他的宅邸题字为“得贤治定”,甚至又亲自给王黼的宅邸题写了载赓堂等七牌匾。

    结果,王黼与粱师成在赵佶面前一唱一和,阳奉而阴违。

    赵佶觉得王黼把他给害惨了。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出了这么大的事,肯定得有人站出来背锅,而王黼就是这个背锅之人。

    王黼的政治嗅觉很灵敏,他也感觉到了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见赵佶对他的态度变了,他赶紧主动上奏章请求致仕。

    赵佶很快便批准了王黼的请求,给了王黼跟蔡京致仕时一模一样的退休待遇。

    王黼致仕以后,赵佶火速让蔡京重新出山,兼领讲议司,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使得蔡京又一次登上了赵宋王朝的政治舞台。

    这是蔡京第四次出任宰相。

    这年蔡京已经七十六岁了,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凡是需要蔡京所签署的文件,蔡京皆让他的季子蔡绦代替,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也就是说,这宰相名义上是蔡京在当,实际上是蔡绦在当,至少很多事都是蔡绦在处理。

    而蔡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前呼后拥,堂吏数十人抱文书在后面跟从。

    蔡绦的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引起赵宋王朝的一众大臣的强烈不满,为赵宋王朝接下来的政治埋下了隐患。

    那赵佶为什么重新启用蔡京?

    这其实实属无奈之举。

    赵宋王朝如今的局势实在太差了,而在蔡京还担任宰相时,赵宋王朝的局面比现在好太多了,他、蔡京、童贯这个铁三角还取得了很辉煌的政绩。

    赵佶觉得,以蔡京的老练,一定能找到解决赵宋王朝目前的困难与克服危机的办法,因此他对蔡京仍然抱有很大的期望。

    蔡京父子上台后,以雷霆之势压下了太学生和百姓反对割地议和一事,将赵宋王朝至此的责任一股脑地全都推给了王黼,对外表示,事已至此,只能先施以这权宜之计,为赵宋王朝争取点时间。

    而大元帝国在东京汴梁城招募三千文人的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

    有人可能会问,太学生不是热爱赵宋王朝,不是反对割地议和吗?他们怎么会答应大元帝国的招募?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多。

    一是,只要是有点远见的人,就能看出来,赵宋王朝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而大元帝国则是如日初升,他们留在赵宋王朝不仅不会有一展其政治抱负的机会,没准还得为赵宋王朝陪葬。

    二乃,赵宋王朝冗官实在是太严重了,往往一個官位上会挤六七个人(一个当官,五六个候补),甚至更多,而且就算是当上官的人可能都没有从政的机会,更何况是那些根本就没有当上官的人,比如寒门子弟,比如不是特别优秀又没有太好家世的太学生,说句不好听的,哪怕赵宋王朝能挺过这一关,他们在赵宋王朝也没有出仕的机会,而他们去了大元帝国,立即就能开始从政。

    三者,大元帝国给的待遇实在太好了,俸禄跟赵宋王朝这边一般无二不说,去了就给分房、分老婆、安置所有家属,哪怕你家有八百人,大元帝国都不嫌弃,分田、分粮、安排住的地方。

    四则,这次前来招募文人一众吏部的官员中,有很多是从赵宋王朝前去大元帝国的文人,其中不乏原本在赵宋王朝这边混得很一般或者能力比较一般的文人。

    ——见此,很多文人都会想:“他们在大元那边都能当官,我去了,怎么也不能比他们差罢?”,这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

    还有就是,不是所有文人、太学生都像陈东他们这么有骨气。

    要知道,历史上,随着东京汴梁城沦陷,很多太学生主动卖身投靠金人,他们不但给金军南侵献言献策,还照着金人要求,把自己家乡(主要是南方)的山川地貌原原本本画出来,甚至直接给金人当向导。还有些太学生听说,金人离开东京后,可能会屠汴梁城,为了逃过一死,他们抢着指认妓女当妻子,以期以家属的身份跟金人北上,结果,连金人都觉得他们不配当读书人,将其中的六十多人给清退了。

    所以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