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温寒变

    第124章 温寒变 (第2/3页)

    “黄河夺淮入海之后,会经过洪泽湖。”

    “洪泽湖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会大量淤积……”

    “面对如此大的水域,我们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泽湖就会成为地上悬湖……”

    陈景恪用手比划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势都要高……”

    朱元璋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泽湖处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势比上游还高。

    就会成为一道长堤,堵住上游的水,无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会形成内涝。

    最可怕的,还是黄河在洪泽湖上游的河段决堤。

    到时候河南南部、应天北部的广大区域,将会成为泽国。

    这不是陈景恪危言耸听,在上一世发生过无数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灾最严重,其原因就是洪泽湖堵住了洪水,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内涝。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的危害,但就是没人能动的了它。

    为什么?

    利益。

    洪泽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话语权,自然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只能牺牲话语权小的地区。

    你们淹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洪泽湖就是我的饭碗,谁敢动一下试试。

    我象征性的给你们一点捐款,伱们还要感谢我。

    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遗祸长达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量百姓还饱受其害。

    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洪泽湖的地势还没有那么高。

    如果及时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都不会再出现。

    朱元璋看着地图,面色无比的凝重。

    陈景恪描述的场景,他只要想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以前只是觉得,黄河夺淮入海,就夺了呗。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