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无名宰相

    第261章 无名宰相 (第2/3页)

,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