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无题

    第266章 无题 (第2/3页)

   城墙高达八到十米,顶部宽六到八米。

    墙体分两部分,一为内芯,以水泥浇筑而成。二为外墙皮,用砖砌而成。

    水泥外面包砖,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修缮方便,三是延缓水泥老化。

    进入内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名为承天大道,直通皇宫承天门(天安门)。

    这条道路一看就知道,借鉴了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创意。

    此时承天大道两侧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百姓。

    朱元璋换乘御辇,从承天大道直入皇宫。

    同乘的则是马皇后、朱标和朱雄英三人。

    其他人关系就算是再亲近的,也只能跟在后面。

    皇宫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就是仿照应天皇宫修建而成,样式布局几乎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前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都受到了南京故宫的影响。

    和汉唐宫廷建筑比起来,规模并不算多大,但突出一个巧字。

    究其原因,还是钱的问题。

    汉唐时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各种木材应有尽有。

    就近取材,宫廷自然修筑的非常宏大。

    到了宋朝年间,黄土高原被砍秃了。

    木料只能从很遥远的云南或者海外等地方运来,建筑成本居高不下。

    宫廷建筑开始转为小巧。

    明故宫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建筑形式。

    这一世也不例外,修筑洛阳皇宫的时候,大家怎么设计都觉得不满意。

    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要么就是不好看。

    最终朱标拍板,啥都别想了,照着应天皇宫复制一个过来。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洛阳宫。

    以至于在进入皇宫之后,马皇后欢喜的道:

    “像,太像了,若非细节有差异,我都以为这里是应天了。”

    朱元璋说道:“像了好啊,在应天住了几十年,换个地方咱还怕不适应。”

    “现在好了,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皇帝都说满意,其他人自然不会唱反调扫兴。

    况且新都也确实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接下来就没大家什么事儿了,老朱一声令下,大家各回各家。

    陈景恪和徐达几人一起,慢悠悠的往外走。

    路上,徐达说道:“景恪,听说你在这里弄了一所书院?”

    陈景恪颔首道:“就在城外,准备找一些孩童,教授一些杂学。”

    徐达随口说道:“那正好,我家老四整天游手好闲,我正发愁以后怎么办呢,正好跟伱学点谋生的本事。”

    徐家老四徐增寿,就是前世靖难之役给朱棣通风报信那个人。

    事情泄露被朱允炆杀死,朱棣登基后封其为定国公。

    徐家一门双爵,就是这么来的。

    这位可不是什么游手好闲,相反,是一位文武双全之人。

    朱元璋见到他甚为喜欢,特赐名增寿。

    不出意外,他未来必然是前途无量。

    徐达将他送过来,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对此陈景恪只能苦笑以对,以他和徐允恭的关系,实在用不着再将徐增寿拉进来。

    不过徐达既然这样说了,他也不好拒绝,只能应承下来。

    这时,一旁的汤和也附和道:“我家也有个不成器的东西,就麻烦陈伴读了。”

    另外几个人也纷纷出声,要将家中的子弟送过来学习。

    陈景恪无奈,只能答应下来。

    他自然知道,这些人里除了徐达是真心的之外,其他人不过是想借此搞好关系。

    不过答应了徐达,若不答应其他人,实在说不过去。

    总之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书院还没见到呢,就先多了几个权贵子弟学生。

    之后众人话题都是围绕皇城展开的,夸赞如何雄伟,畅想将来会是如何繁华等等。

    他们畅想的又何止是大明的强盛,还有自家的富贵荣华。

    不知不觉来到宫门口,陈景恪不禁有些挠头。

    挠头的不只是他一个,而是一大群,其中就包括徐达。

    徐达大笑道:“哈哈……进了城却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闹笑话了啊。”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人一片笑声。

    不过大家并不慌,也没有乱找人打听,而是三五扎堆的等候着。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就有奴仆成群结队的走过来,挨个寻找自家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