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

    第275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 (第2/3页)

    前世张居正在官场骂声一片,为何?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吗?

    不是的。

    因为他是通过非法途径掌权的。

    霍光等权臣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

    他们掌权在程序上是正义的,是名正言顺的。

    张居正则不然。

    他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只是个五品官,六部尚书是二品。

    在职务上他可以命令六部尚书,可在地位上又低于六部尚书。

    双方是互相辖制的。

    可是他勾结太监冯宝,掌握了最终决策权。

    彻底压倒了六部各衙门的主官。

    你一个内阁首辅,勾结太监获得了不属于你的权力。

    这已经不是权臣了,而是奸臣。

    张居正的名声差,也与此有关。

    事情分析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票拟之权可以给内阁,不过咱要先给内阁立几个规矩。”

    朱标精神一振,说道:“您说。”

    朱元璋说道:“其一,内阁学士永为五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要让你低品掌权,无法对等的和六部等衙门打交道。

    “其二,不可给予其驳斥权。”

    同样的道理,驳斥权代表着执行权。

    将驳斥权给了他们,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命令六部等衙门的权力。

    那样的话,内阁就变成第二个丞相府了。

    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内阁学士不可兼任。”

    听到这一条,朱标先是疑惑,继而恍然大悟露出敬佩之意。

    陈景恪也是敬佩不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内阁学士可以兼任,那么六部尚书来兼任内阁学士呢?

    六部尚书都二品大员,本就位高权重。

    再让他们兼任内阁学士掌握议政权,那权力可就太大了。

    这一点连陈景恪自己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看出来了,还找到解决办法。

    果然不愧是老朱啊,这政治敏锐度是真的可怕

    朱元璋又接连说了好几条规矩,都是限制内阁权力的。

    真要按照他的规矩来,内阁还真就是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

    可是陈景恪却知道,他太想当然了。

    你规矩立的再好,也架不住后世子孙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立铁牌太监不得干政,有用吗?

    陈景恪敢肯定,他立下限制内阁的规矩,未来会被他的后人一条条废除。

    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事实上内阁制度真的没有问题,至少陈景恪认为,它是古代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内阁掌握议政权,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驳斥权是为了限制皇权而设立,这其实也是朱瞻基的初衷。

    怕后世子孙出昏君,让群臣稍微限制一下皇帝的行为,不至于酿成大祸。

    可以说,从哪里来看这都没有问题。

    即便是让二十一世纪的人来看,也很难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了。

    但这并不意味内阁就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明朝内阁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成员构成上。

    内阁成员全部是文官担任。

    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了。

    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甚至让明朝皇帝拥有了易溶于水的特性。

    所以陈景恪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改变成员构成。

    不能让文官彻底掌握内阁。

    设立限制内阁的规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朱元璋显然也察觉到了他有话想说,立即就问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文官会让你的子孙易溶于水,说了他也不一定会信。

    想了想,他说道:“不论内阁的权力有多大,它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机构。”

    “一国政务千头万绪,包含军事、民生、司法、商业等等方面。”

    “可是现在内阁成员全部来自于读书人,来自于文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异的看向他,没人能全知全能吗?

    别人说这话咱信,你说这话咱只能当伱是谦虚了。

    “能进入内阁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们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