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扶危济困

    第524章 扶危济困 (第2/3页)

看透道:

    “当今陛下虽然在弥合南北,但南北弥合又岂是那么容易得?”

    “即便依靠海外金银扶持北方,可若是失去了海外,北方被打回原形也就是转瞬间罢了。”

    “更何况北方只是一味从海外索取,而南边则是不同。”

    “海外所需的红糖、白糖、棉花、布匹、瓷器、茶叶都是南边生产,海外越强则江南越强。”

    “江南之势大,非一人之力可以阻挡。”

    杨士奇给这场所谓弥合南北定下了调子,当下时代,南北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永乐洪熙年间的北方繁荣,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对于他的言论,杨荣、杨溥二人深以为然。

    他们的对话很隐秘,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天下没有他关注后还能保持隐秘的事情。

    “简直放肆!”

    乾清宫内,朱瞻壑听着胡季汇报的事情,当即出言呵斥起了三杨的言论。

    反倒是相比较他,朱高煦却老神在在,并不因为这件事情而生气。

    朱瞻壑见状看向他:“父亲,三杨此言,您难道不生气吗?”

    “生气能解决问题吗?你也不必装给我看。”

    朱高煦一开口,朱瞻壑立马心里一惊,连忙躬身作揖:“儿臣班门弄斧,父亲见笑了。”

    朱瞻壑毕竟已经协理政务一年有余,三杨言论虽然惊人,但也不至于让他失态。

    他的失态,主要是为了表态罢了。

    对此,朱高煦缓缓看向面前的胡季,随后才开口谈论道。

    “南方势大是需要承认的事情,南北弥合并非一朝一夕,朝廷需要面对的挑战也很大。”

    “不过,所谓南北矛盾,倒不如说是阶级矛盾更为合理。”

    “我且问你,江南的普通百姓会去仇视北方的百姓吗?”

    朱高煦对朱瞻壑提出问题,朱瞻壑摇头道:“自然不会,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

    “天下最大的问题永远是阶级矛盾,而不是地域矛盾。”

    “百姓兴亡皆苦,唯有贫穷是不分民族和性别的。”

    “那天家……”朱瞻壑犹豫着提问,他自然知道阶级矛盾是什么,毕竟中学政治课上讲过。

    “政治课上,阶级矛盾如何调和和解决,还记得吗?”

    朱高煦继续询问朱瞻壑,朱瞻壑想了想,这才模模糊糊的说道:

    “课本上说阶级矛盾可以调和,从经济上,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实现资源的再分配,政治上则是以民主协商为主,而文化上以尊重其他民族,施行民族自治制度为主等等……”

    闻言,朱高煦摇摇头道:“你说的这些,这些都是在协调阶级矛盾。”

    “书上所说的,其实是出于对政权稳定的考虑,而非真正的解决办法。”

    “那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朱瞻壑谦虚询问,朱高煦却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听到自家父亲的话,朱瞻壑愣住了。

    在他眼里,自家父亲可以说无所不知,然而在面对阶级问题的时候,自家父亲却给出了不知道作为答案。

    “或者我应该说,有办法,但这个办法以当下的情况是无法实现的,也不可能为你我所接受。”

    朱高煦想到了后世的制度,不过这些制度需要搭配科技,顺应时代背景来推行。

    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抄,不顾时代背景,那就是自寻死路。

    更何况以他朱家的身份背景,后世子孙注定不会接受新的制度。

    新制度的出现,一定会让朱家跌落高位,所以他才说无法为他们父子所接受。

    “阶级矛盾解决不了,但剥削阶级却能够解决。”

    “解决剥削阶级,以他们的财富分配给普通百姓,那南北矛盾就会被弥合。”

    朱高煦再度谈起了财富分配的问题,这让朱瞻壑意识到了,自家父亲想让自己继承的,其实就是财富分配的思维。

    “不患寡而患不均,儿臣明白了。”

    朱瞻壑突然开口说出这么一句话,这倒是让朱高煦高看了这小子一眼。

    他将朱棣让人记录的文册放在了桌上,示意朱瞻壑翻阅。

    朱瞻壑见状将其打开,很快便从中了解到了西北百姓的生活。

    “今后是海洋的时代,当下的南北矛盾不难解决,日后的东西矛盾才比较难解决。”

    “不过不管是什么矛盾,只要记住分配合理,那百姓就不会闹事。”

    “只有贫富差距拉大,加上富贵者不断对百姓盘剥,那百姓之间才会意识到所谓阶级矛盾是什么意思。”

    “当下,颜李案查获的田地足有四百余万亩,这些土地还在变卖中。”

    “待土地变卖完全,朝廷还能再收入三千余万贯。”

    “正常来说,这些土地应该均分给百姓,但朝廷现在拥有上亿人的海外市场,单纯均分田地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人口不断增加后,朝廷也会出现钱荒,而届时朝廷必然要发行纸币。”

    “大明宗藩体系下,只能有一种纸币,那就是大明通宝。”

    “让大明朝成为世界工厂,用商品来控制藩属国。”

    “这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三言两语间我即便告诉你,你也记不下来。”

    “改日我手书一本书册,你拿回去翻看,也好方便你管理东洲、北洲和印度厮当。”

    朱高煦只觉得有些口干,拿起桌上的茶杯便抿了一口,同时看向胡季询问道:

    “太上皇和太孙,自上次返回后,一直都在大明宫吗?”

    “回陛下,一直都在大明宫,不过近日太上皇准备等西北开春后前往西北的肃州。”

    胡季回应着朱高煦的问题,同时还说道:“吏部尚书夏原吉得知此事,常上疏太上皇切勿远行,但太上皇不听,还让人把夏尚书的奏本拿来当柴火烧了。”

    “呵呵……”听到朱棣和夏原吉相爱相杀的事情,朱高煦忍不住笑道:

    “这夏原吉去烦太上皇,总比烦我比较好,这老头总是劝我善待官吏,却不想想又有几个官吏能像他这样清廉。”

    评价过后,朱高煦也不免对朱瞻壑交代道:“这夏原吉着实清廉,伱从内帑拨赐钱百枚赏赐他吧。”

    洪熙改制后,所谓赐钱也就是纯金打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