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大明后记

    471、大明后记 (第2/3页)

,不过这个韩不再是原来的意义,而是成了朝鲜王。

    据说永昌帝大发雷霆,爹刚走,娘也跑了,可还行?

    许多人这才恍然,其实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也才二十六岁。

    周太后无语,自己二十六岁的时候孩子都生了,还是俩,怎么还闹别扭了?堂堂千古一帝?就这?

    你妈宝男啊?儿时的高冷与桀骜呢?娘还是希望你恢复一下。

    其实周太后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同时也是永昌大帝的最后一年,倒不是他要死了,而是他要飞升了。

    有大道圣体血脉的加持,和得到大道青睐的加护,朱楩就算不去修炼,后面的修行进度也是飞快,而且是境界越高,修为速度越快。

    仿佛天道都在期待他飞升,所以迫不及待的,恨不得把满天下的气运醍醐灌顶一般加持到他的身上。

    若不是朱楩压制着自己的境界,恐怕会在朱元璋前一步先飞升到仙界。

    他一直在等着给父母养老送终。

    而这次随着朱元璋驾崩,汤和与徐达,最终也陪着老兄弟去了。

    其实汤和与徐达在历史上,早就死了,能活到今天,全是靠着朱楩的金手指作弊。

    或者就是他这个大蝴蝶扇动着翅膀,改变了历史轨迹。

    按理说如他这样高调,早该遇到命运之子来修正历史了才对。

    可惜的是,他不是王莽,朱棣也不是外人,历史上的命运之子是他四哥,原本可能发生的间隙也被兄弟情深给弥补上了,自然没什么说的。

    汤欣与徐妙锦哭成两团泪人。

    然而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最后只能强打精神,跟随朱楩,坚守着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年。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朱楩把龙椅挪到后面,而后在金銮殿上设置了十四把椅子,让十四太保正式临殿坐台.不是,是临殿坐朝了。

    朱楩他来真的,他没有说一个谎话,他是真要让十四太保之中,诞生一位新皇帝的。

    结果不出半个月,十四太保跑了十一个,只留下了朱允炆、朱高炽和朱高煦。

    当皇帝真不是什么好差事,而且朱楩虽然征服了世界,可是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后面的皇帝去做呢。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要在全世界修公路,以及铺设铁路,还有各种民生问题,那是人能做的事?

    而且朱楩一手提拔的人,除了刘三吾与李叔然两个老爷子已经逝去,像是严时泰,卓敬,钱贵,乃至顾纹和三杨,以及连朱楩都愿意破例提拔的世家子弟,哪一个不是刚正不阿的直臣。

    在他们的注视下,就算皇帝想偷个懒,都会被他们苦口婆心的念叨一大堆。

    实在是受罪。

    至于朱允炆、朱高炽和朱高煦三人,他们还是真的挺有抱负的。

    朱允炆与朱高炽更是颇有默契,都想开创仁德盛世。

    有一天晚上,朱楩把朱高煦喊过来,问他凑什么热闹?

    这小子却说:“侄子就喜欢打仗,他们俩当皇帝,总会给我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吧?”

    原来他在惦记这个,对了,他是徐达的外孙子,有此志向才是传承。

    最后还是朱允炆当了储君,登基为帝,年号建文。

    朱高炽替代六叔朱桢成了朱允炆的监国大臣。

    朱高煦还是如愿以偿成了大将军。

    朱高燧也从李贵手中接管了全国锦衣卫。

    此时已经到了年底,朱楩也即将要飞升了。

    也就在新年的头上,西安来人了。

    朱尚炳亲自跪到朱楩面前,高呼新都建设完毕,恭请永昌大帝迁都西安。

    这臭小子,直到这时候才来,终于不怕咱了吗?

    朱楩释然的笑骂了一顿,就让朱尚炳去见如今的建文帝了。

    就在永昌十年年底,也是建文元年的大年夜晚上,正当全城燃放烟花爆竹,举国欢庆之际。

    突然天降祥瑞,天门大开,有仙乐降临凡间,以麒麟为首的瑞兽奔腾而来。

    就在所有人都要高呼建文万岁之际,却见朱楩背手而立,身边跟随着他的三位发妻,身着龙袍,腾云而起,飞升仙界。

    原来此等祥瑞,乃是永昌大帝福泽大明。

    朱允炆带头跪拜于地,高呼:“恭祝人皇归位。”

    百官,乃至全京城万民,纷纷高呼:“恭祝人皇归位。”

    朱楩肩膀一晃差点没从天上摔下来,没好气的扭头怒斥道:“朕是特娘的飞升,又不是死了。朱允炆你盼我点好吧。在太庙还有朕的排位呢,小心朕天天晚上托梦吓唬你。”

    朱允炆顿时无语。

    十八叔,不带您这样的,您都要飞升仙界了,当神仙的得有个神仙的样子。

    不过当永昌大帝飞升仙界的消息传遍全世界以后,万民沸腾了,一时之间,朱家皇室的名望达到鼎盛,就连为数不多仅存下来的教堂与其他宗教信仰,都把他拿去作为自家神的象征了。

    朱允炆也果然没有让朱楩失望,在皇位失而复得后,加上这些年跟着朱楩得到历练,果然成了一个好皇帝,不但继续延续着朱楩的诸多政策与改革,而且为国为民,可谓明君。

    十年在位一直兢兢业业,以及在朱高炽的辅佐下,大明国力更加昌盛。

    甚至有一年,百姓们竟然纷纷高呼,想让国家增加税赋。

    如今全世界各地都是五谷丰登,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

    但是朝廷一直延续着十取其一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就连百姓都开始担心,国家一力承担着造福百姓的许多重任,是否还能承担得起。

    原来大明官报一直不停,朝廷每每做过什么,都会跟百姓们分享,百姓们虽然没有插手国家政策,却一直都知道国家在做什么,以及对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