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地中海之梦 第82章 枢密院、京观、专利局、船厂

    东地中海之梦 第82章 枢密院、京观、专利局、船厂 (第2/3页)

人开始非议李宁认为他们也能够做到李宁的工业,因为只需要熟悉外国的历史,便能够提前知道光幕里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进而事先做好部署,只要先手得逞,便可以无往不利。”

    皇帝很知道,所谓外国历史之类的词汇都是从李宁那里传出来的,因此他也清楚有些人一直在研究李宁的行为方式,其实刚才离开的那个老家伙是在这方面比较早就动手的人之一,或许这和那位神秘的伯雅先生也有一定的渊源,因此他认为在那个老东西离开书秘院之后,应该秘密调查一下那位伯雅先生的真实来历。

    至于其他人想要模仿李宁取得成功,那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越多的人取得成功,他的江山将会变得越稳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鲜明无比的,至于他对李宁可能构成的威胁,那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

    皇帝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坐在这样的位置上天然就会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会因为你是闲得还是愚蠢而有所改变,当然晋惠帝那样的程度除外。

    但皇帝还是在写给李宁的信件当中,将这边的事情简单地与他聊了几句,并在之后的文字当中又肯定了李宁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认为呢,对于如今的大宋朝廷都是极其必要的。

    他没有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但数天之后见到这封信的李宁却还是将这两者迅速的并到了一起去考虑。

    原因当然是非常简单的,那些人,对于光幕或者是外部夷情的关心,大多是冲着名利场去的,因此这是一种学习的主观能动,而他的客观灌输,虽然是为了保证应对光幕的基本能力,但也必然成为这些人主观投机的重要材料。

    而皇帝将这两件事同时写在一封信里,毫无疑问,是希望李宁将这主客观的两种情况撮合到一起去,其实李宁也有着类似的想法,只是他希望运行的更加平实一些,简简单单的通过招生考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屈就于那些人的主观投机。

    在和他的庞老大交流过这些事情之后,李宁迅速得出一个结论,唐老大对于他的判断是极其支持的这位经典的宋朝史大夫,拥有着追求平和的基本信仰,因此他没有因为朝野上下出现这种投机潮流而放松警惕,更是当即就选择上书皇帝,劝说他也遵循类似的标准。

    天子御史的威力极大,年轻的皇帝甚至感到一些可怕。在受到老师的训斥之后,他果断地给李宁写信,表明自己绝没有去救那些人投机倒把的意思,反而鼓励他公正客观严格的进行学生选拔,而在汴京城这边,他更是亲力亲为的阻止了一些浪荡子弟去参加考试的想法,当然,李宁认为这种做法是有一些矫枉过正的,他反而希望那些无所事事的混蛋好歹去学点儿东西。

    不过就算他将这个想法说给皇帝听,皇帝恐怕也无法重新动员起那些浪荡子弟了,因为之前书面院的报告里不曾提及的一些事情,如今已经被消息灵通的人士传播到了坊间的百姓耳中。

    枢密院的官员究竟是如何确认了李宁功绩的正确,在之前一直没有细节上的描述,但是很快让人震惊,莫名的说法就流传了出来。

    “京观!”

    “啊!”

    只需要两个字,便能够让汴京城的舆论场再一次轰然炸裂,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高高堆拢起来的尸体,摆放在那里成为秃鹫和苍蝇的食物。

    京者,高丘也。

    观者,阙型也。

    古代的人我是说比宋朝更加古老的人,每一次杀敌杀贼之后都会将尸体堆放在一起,成为一座高高的土丘,这就是这两个字的来历,但是后来这样的习惯并没有仅仅作为习惯而被延续,而是作为一种炫耀武功的行为,高句丽唐朝大伯东.突厥之后类似的行为就出现过,在此之前他们争讨的时候,也付出过类似的代价。

    而在人文主义文化盛行的宋朝,做出这样凶狠的行为,显然是有些过分的因此便已经成成为了剧烈争吵的地方,但那些已经投笔从戎的家伙们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李宁说话,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才彰显了他们华夏男儿的本色,因此一个个携带的佩剑到大街上去晃悠,似乎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已经自诩为李宁的党羽。

    皇帝也为这样的行为所振奋,虽然他早就知道,因为李明早就在书信当中和他汇报过,但这个时候他才认为是时候亮出自己李宁粉丝的真实身份了,因此他穿着铠甲,携带配件不断在皇宫当中转圈,甚至准备微服出巡,到民间去和那些同道中人好好聚会一番,看看能不能碰到一两个贤达之士。

    不过皇帝这种冲动的想法立刻招来了他,名义上的母亲沈太妃的强势关注,这位宰相孙女将皇帝叫到自己的寝宫当中一顿臭骂,然而皇帝却听得非常舒服,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