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合作达成
第236章 合作达成 (第1/3页)
实际上,茶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将高原马输送到内地的过程,当然,这里说的马不仅仅指的是战马,如果准确地说,应该是战马、驮马甚至是牛羊之类的牲畜。因为大明朝自建立以来,马匹的盛衰就一直围绕在朝廷身边。
明代的马匹问题是历史上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其实明朝作为大一统的皇朝在朱元璋时期其实是有大量战马的,这些战马的来源很简单,抢!
元末天下大乱,红巾军和各路义军趁势崛起,元朝在全国各地皆有马场,红巾军只需攻城略地就能抢到马匹,当时元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时代了,承平日久放马南山,跟后世八旗子弟一样很快就衰落了。所以红巾军依靠这些抢到的战马迅速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到了后期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横扫群雄,统一中国,又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名将组建了强大的明军铁骑,将元军一直打到漠北。
但是后来因为战争的损耗,明军的马匹降低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太祖实录记载,全国有兵一百二十余万,战马仅四万五千余匹。可见当时的明朝缺马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关于养马,很多人一直有根深蒂固的印象,自古以来战马都产自北方或者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什么西凉马,蒙古马,西番马,河套马,汗血马等等,就算是中原地区也是山西,陕西,辽东地区才产马。
其实这是错误的,在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有很多的小型马场,在朱元璋的号召下,私人马场遍布全国。并且大明朝廷创立了一套制度叫做马政。
这一套制度实行之后,在太祖和成祖年间使明朝的战马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根据后世专家翻阅大量史料之后总结,成祖年间官马数量已经达到了九十万匹,而民马的数量更是多的无法统计,也就是说成祖年间明朝全国的马匹至少是几百万匹。这可以组建几十万的骑兵,所以当时成祖北征的时候明军才能深入大漠,打得蒙古措手不及。
但是到后来这个政策变了味了,因为成祖之后战争很少,对战马的需求量大减,而明朝虽然给予民间养马补贴,但是规定不能养死,养死要处罚。这就导致了农民发现养马还不如种地赚钱,所以明朝的马户大量的逃亡去种地,导致了民牧的崩溃。
而对于官牧,没有战争不需要战马之后国家自然重视程度就变低了,然后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龙子龙孙还有一些勋贵世家等等开始走私战马,破坏由国家垄断的马政贸易,结果他们囤积战马,哄抬马价,搞得市场上无良马可买,违背市场规律马市也就崩溃了,结果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到了崇祯年间,明朝的战马只有明初时期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全国也不过就几十万匹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军队和民间。
至于兴华军所在的安南地区,本来就不是产马的地方,加上安南的套路其实一直沿袭大明朝。华夏周围的文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遗余力学习中心朝廷的一切,好的坏的都拿过去,甚至会发展得比中原还扭曲。
如此一来,安南地区搞不到战马,兴华军的发展就成了大问题。高衡穿越了这么长时间,对于大明的物价也有了个基本的认识,就算他没有实地考察,可是根据成子龙和其他来自大明的人的描述,各地的物价也就基本呈现在高衡的眼前了。
成子龙大致总结过,就战马这一项,崇祯年间,正常战马的价格大概是二十两银子,如果品相好一些的,卖到三十两也正常。但这是正常年代的价格,到了明末乱世,各路军阀、流贼、建虏并起,这战马的价格可就没有一个统一价了。比如在靠近边关的地区,战马价格大致翻了一番,主要是建虏和北虏联军征战关内,也需要战马,能用来交流出售的马匹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